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艾達媽媽」──灶上的火光 戰亂的曙光

故事

「艾達媽媽」──灶上的火光 戰亂的曙光

2014年12月20日

清晨,霧氣消散了,但戰爭的陰霾仍未退去。

位於在喀麥隆Gado-Badzere的難民營,這裏收容了大量來自中非共和國的難民,當中包括了大批年幼的孩童。在陽光映照下,一張張小小的臉蛋清晰可見,小孩子伸伸懶腰,睜開大大的黑眼睛,慢慢步向位於營中非常顯眼位置的一間小棚屋去。

小棚屋是難民艾達瑪哈馬杜(Adama Hamadou)所建立的小小王國。這位31歲的難民,是這裏的大廚,這個大清早,她正於灶頭前的大鍋忙過不停。不過,煮食的工作,並非艾達瑪的唯一任務,她還要照顧10名因父母在戰爭中離世,又或家園盡毀的小難民,他們年齡由僅得18個月,到最大的也只有16歲,他們給了艾達瑪一個暱稱──「艾達媽媽」。

這些小鬼頭,年紀小小飽歷戰亂,但仍不失童真、顯現直率的一面。「我已吃過了早餐,但這裏的粥真的太好吃了!」年僅七歲的伊巴謙邊吃邊喊道。不過,背著書包十二歲的哈馬,情況便完全不同,「我的媽媽病了,不能煮給我吃。」由於這個飯堂位於難民營的中心位置,早上的時間,前來吃餐的人從四面八方走過來,他們不是長者,便是有需要的人,他們都是這裏的常客。
「艾達媽媽」來自中非共和國,在家鄉以黃金交易謀生,但戰亂令她變成一位難民。「聯合國難民署正需要在營內找一名廚師,我經過兩個星期的試用期後,便正式獲聘,」她自豪地回憶道。「有一天,一名紅十字會的協調員找我,在她的懷裡,有一名嬰兒,家人已被殺害,是個無人照顧的孤兒。」這件事,令她更感到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堅持下去。這位育有三名子女的單親媽媽,便在這裏開啟人生的另一個旅程。

每天早上5點醒來,直到上床就寢的那一刻,「艾達媽媽」每分每刻都在照顧著孩子們。今天,將會格外繁忙,因為有62名難民從邊界附近的中轉站到達,她要為剛到達的難民們準備一頓熱飯。為此,她匆匆趕往市場購買食材,沒多久一輛載得滿滿的電單車便駛回來,阿達瑪又要再披上圍裙,讓香料和燃燒木頭的香氣再次充斥著小棚屋內。

非洲地區重男輕女的現象嚴重,但「艾達媽媽」作為「一家之主」,對於這個「家」推行一套獨特的規則,她是一名敢於挑戰傳統的女性,因此,男孩在這裏,不能白吃白喝,還必須協助打水。「他們不想捱餓,便要懂得照顧自己。我也會疲累,我也要休息,我不可能做盡所有的工作。」

每天繁重的工作讓「艾達媽媽」透不過氣來,難得有閑暇時間,也只能祈禱或聆聽手機音樂。「有沒有上學又或者踢足球啊?今日返學學會了甚麼呢?」到了中午較後時間,她會和小朋友們輕鬆一下,談談天,說說地,逗他們開心。當然,有時小孩子們都有頑皮的時候,甚至大打出手,她又要介入調停。轉眼又到了準備晚餐的時間,「艾達媽媽」又要埋首灶頭了。

夜幕低垂,「艾達媽媽」會變成另一角色,就是做一個耐心的聆聽者,靜心聆聽小朋友細訴他們在家鄉的故事。臨睡前,再說說故事,讓這班逃出戰火的小孩,能夠安然入睡。艾達瑪不相信奇蹟,但相信終有一天能回返回中非,親吻祖國大地。但在這天來臨之前,她承諾每一天都會守護著孩子,讓他們重新適應新生活,撫平戰爭的傷口。

戰爭使人絕望,但人與人之間,總能找愛與關懷、找到希望的曙光!

「艾達媽媽」與小難民

營內的難民,有超過一半是未滿十二歲的兒童。用餐後,他們仍會逗留在小棚屋附近,視這裏為他們的新家園。©UNHCR/Olivier Leban-Mattei

 

很多剛抵埗的難民都是忍著餓逃跑,沿途缺乏糧食,終有機會嘗到逃難後的第一頓熱食的滋味。©UNHCR/Olivier Leban-Mattei

 

「艾達媽媽」前往市場購買食材。這一天,她實在忙到透不過氣來。©UNHCR/Olivier Leban-Mattei

 

艾達瑪的禱告,未知能否將戰爭的陰霾驅散?UNHCR/Olivier Leban-Mattei

文:劉浩俊-聯合國難民署義工
編:覃詠欣-聯合國難民署公眾教育及傳訊主任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