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74毫米的小手臂 活在邊緣

故事

74毫米的小手臂 活在邊緣

2014年12月13日

12月的香港,海傍亮起璀璨燈飾,摩天輪下一片繁華,容易使人流連忘返。然而,在遠方,有些事情早已開始,卻一直未有結束,包括持續大半年的非洲多國糧食危機,至今仍然嚴峻。

自今年年中起,非洲中部廣泛地區慘遭戰亂和極端天氣蹂躪,爆發嚴重糧食危機,影響遍及乍得、中非共和國及蘇丹等地。據聯合國難民署報告,以上3國的糧食供應只達正常的4成,超過80萬人糧食不足,當中一半以上是兒童。在乍得東部,世界糧食計劃署早於上半年因資金短缺,被迫將13個難民營的糧食供應縮減至4成,令難民每日可攝取的卡路里由正常的2,100降至850卡路里,相當於每日只有4根粟米裹腹。難民營內的嬰孩、婦女及老人均無一倖免,營養不良個案上升了20%,糧食減少影響遠不只於饑餓,還有更多無法量化的生活大小衝擊。

拉瑪杜(Ramatou)甫出生就是個「野孩子」,皆因她睜開眼睛,第一片景象便是茂密的野草。「我在森林深處的灌木叢裏生下了女兒,」24歲的四子之母夏碧芭(Habiba)憶述道:「但我缺乏食物,因此無法餵哺母乳。」這趟森林征途可謂歷盡艱辛,夏碧芭懷着胎兒與3名孩子從中非共和國逃離戰亂,一個月後誕下了拉瑪杜,卻沒有任何喘息空間,只能繼續趕路,「在路上,饑餓使我們變得虛弱。小孩們經常挨着餓,我們走過很多糧盡水竭的地區,每每要走好幾公里路才能找到水源。」離家整整3個月,他們終於來到乍得的難民營;本是值得慶賀的生命奇蹟,可是,嚴重營養不良的拉瑪杜,在營中被診斷為發育遲緩、免疫系統已受損害,最終因嚴重腹瀉死亡。瘦弱的嬰兒終於擺脫饑餓,結束短暫的一生。

74mm,一個叫人觸目驚心的小圓圈數字,是非洲嚴重營養不良小孩的上臂平均圓周,僅及健康數值136mm的一半。面對營養不良導致的發育遲緩及貧血等健康威脅,甚至造成終身不能逆轉的影響,難民營內舉目皆見孩童的瘦弱身軀;長於此地,較年長的也彷彿學懂承擔,從市集日空空如也的課室便會明瞭──學生們被迫逃學工作,為商販運貨幫補家計,部份更像16歲的女孩法迪瑪一樣選擇輟學,肩負養家重責:「我的弟弟們都有上學,但我不忍看見母親一人在吃苦便離開學校。因我是家中最大的孩子。」

目睹子女受苦,心痛的父母渴望自力更生守護孩子,卻殊不容易。當眼前是貧瘠土壤和乾旱氣候,撒下種子耕作,揚起卻只有沙塵,連採摘野莓也要烹煮良久才能去除毒性食用,莫不叫人灰心;部份從事肉販、裁縫及髮型師的難民,也因整個社區無法負擔「奢侈」開支,只能苦苦支撐。有難民婦女毅然離開營地,到鄰近城鎮受聘於打掃、家傭甚至建築工作,這批異鄉人卻容易淪為僱主剝削對象,欠薪個案屢見不鮮;一些年輕女孩選擇賣淫,法迪瑪說:「這裏有跟我們一起的女孩在夜間不見蹤影,她們接到來電便會離開……有人更誕下了孩子。我們都清楚知道是什麼事,只是我們不會這樣做,選擇和其他婦女留守於此。」她所指的是,於鄰近社區工作的婦女每晚都會在大樹下相聚,把各自的微薄薪金湊合起來,才能弄出一頓晚餐,互相守望。

誠如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所言:「世界各地的危機頻繁,正遠超過人道救援行動所得的捐款。在物質充裕的世界裏,我們不應漠視仍有難民長期饑餓,或是孩子為維持家庭生計而輟學。」難民署正尋求各種解決辦法,包括與各收容國政府商討給予難民更多工作權利及機會、提供小額金錢或食物券促進社區經濟,以及提倡難民經營小生意等,讓他們能自給自足。懇請你們登入聯合國難民署網頁作出捐款,或到我們的facebook專頁關注及分享最新情況,讓更多人了解當地的緊急需要。

追蹤非洲糧食危機(只供英文版)

連夜逃亡:由中非共和國到乍得
找到安身之所,卻活在饑餓之中

文:Vaso Chun-聯合國難民署義工
編:覃詠欣-聯合國難民署公眾教育及傳訊主任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