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菲律賓受洪水侵襲 聯合國難民署為災民帶來曙光

聯合國難民署代表Rasul Kulat和受助者Imelda Angud 和Dairi Bansil在南棉蘭老島曼都洛村的Bansi的房子前合照, 該房子已被洪水摧毀。©UNHCR/A Jain

曼都洛,菲律賓, 12月28日(聯合國難民署) - Imelda Anugud安然渡過了多年的衝突,但她從沒想過的是大自然的狂吼令她痛失家園。

「午夜時分,河水開始上漲,當時我們正在睡覺。」現年43歲,育有3個女兒的Imelda Anugud回憶起一個星期前, 熱帶風暴Washi正襲擊她居住的村莊。

「我們丟下所有物品,越過河流,然後往高地跑。」這位女士邊說邊顫抖。「兩個小時內,我們的家和剛走過的橋已經被水沖毁。」

直至星期三,當聯合國難民署的救援人員到達災區,這批難民才見一絲曙光。 聯合國難民署是首個運送救援物資到菲律賓南部棉蘭老島Iligan城以東的村落的救援組織。

這次並非這批主要為莫洛(伊斯蘭)的民眾的首次流徙。在2010年,莫洛伊斯蘭解放陣線 (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 和菲律賓政府的長期衝突已逼使他們遷離家園。 一個月之前,在當地被視為艱鉅和致命的家族世仇(在當地稱為rido)亦令當地的民眾被逼逃離他們居住的村莊。

聯合國難民署在2010年5月起已展開協助受棉蘭老島衝突影響的民眾的行動。在熱帶風暴Washi侵襲後,聯合國難民署與其他聯合國組織,一起支援政府的救援行動。難民署決定先向長年活在衝突底下和現時正受水災侵略的民眾施以援手。

在12月23日,聯合國難民署開始從杜拜的倉庫空運物資往當地。塑料帆布已在24小時內分發好,用作興建臨時帳篷,供在菲律賓因水浸而喪失家園的10,000名民眾暫住。

其他的救援物資包10,000張毛氈, 4,000個摺疊式水桶及2,000多套煮食用具(煲、煎鍋、碗、刀、杯和餐具),這套煮食用具將可幫助一個5人家庭準備食物。

Imelda的朋友及鄰居Dairi Bansil育有3個孩子,他說:「這些塑料帆布是幫助我們重建家園和重過新生活的第一步。」

Baug和Kapai河在這個沿山而建的村莊相連,河水流量一直正常,直至上星期才出現河水溢出築堤的情況。 但自決堤情況出現,山泥傾瀉令整個村莊與外界隔絕,甚至連政府官員都不知道這片高原受到影響。

這個社區一直以來均受衝擊所威脅,但洪水泛濫帶來的傷害更加慘重。當地一個共有三個課室的學校被洪水沖毀地基,整間學校最後堆積在100米外。
「我不知道我們可以做甚麼。我仍活在驚恐之中。我每天都害怕明天就會死去。」 Dairi指:「眼前的創傷實在太大了,我可能會離開這個村莊。我失去了所有,我失去了我的家,我的煮食用具,衣服等等。 我甚麼都沒有了。」

有多年為當地民眾工作經驗的國內非政府組織正協助派發由聯合國難民署送來的救援物資。

聯合國難民署駐菲律賓的代表Bernard Kerblat上星期指: 「在協助民眾在災後重過新生活方面,我們採取的策略是先支援他們進行一些快捷簡便和低成本的計劃(如縫紉中心, 漁船和網, 水井和市場內的小鋪)。」難民署將採取同樣的策略去幫忙受災後的弱勢社群重建新的社區。

聯合國難民署的職員對今次熱帶風暴Washi(在當地稱Sendong)帶來的影響表示震驚。

聯合國難民署職員Rasul Kulat指:「多年來我都一直為受棉蘭老島衝突影響而流離失所的民眾服務。」他續稱:「我的親戚從前也親歷過被逼流離失所, 但洪水泛濫帶來的影響比衝突更加嚴重。」

Arjun Jain在菲律賓棉蘭老島的曼都洛村報導

義務翻譯 : Ada Fong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