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親訪泰緬邊境難民營-家在何處?

故事

親訪泰緬邊境難民營-家在何處?

2013年07月10日

57歲的克倫族媽媽(左)重提她覓家的故事。旁為她已中風的丈夫(中)及聯合國難民署義工洪永城(右)。 © UNHCR/Rayman@myAFFECTION

「我本來居住在緬甸的山區,是屬於緬甸的其中一個少數民族。但1997年的一天,我家受到炮火攻擊,大火燒毀了我的家。我和丈夫帶同五名子女趁士兵到達前逃走。」在我眼前的,是一位57歲的克倫族媽媽、也是去屆的難民委員會[1]主席,她的另一個身份,是一位難民。「我由家裡徒步走到這裡(難民營),總共步行了7日7夜。」她在訴說這段往事時,彷彿仍然歷歷在目。

這位媽媽回眸看過她的小女兒,她的小女兒今年18歲,她一臉茫然的表情,似乎從來未聽聞過這件事。「你第一次聽嗎?」我們問小女兒。「喔,是的。那時她還是一個嬰孩,但後來,我也不希望舊事重提。」媽媽補充答道。是的,那些走難的故事,彷彿是一道傷痕,又有誰願意時常提起呢?

她們現在的家──更準確說,應該是一個臨時庇護所,由竹和木板搭建而成,竹和木板都是就地取材的材料,一來可以節省運輸成本,二來在當地購置原材料,有助振興當地的社區經濟。這個臨時庇護所,已保護了他們一家已16年的光景。家門外的竹牆上,貼有一張寫有他們一家人的姓名及年齡的紀錄紙──這是方便聯合國難民署及其他工作伙伴在發放物資時,確保不同分區內的物資分配得宜。儘管我們家訪時是大白天,他們的家仍然昏暗得很,難民營內沒有電力,他們依賴從窗戶透進內的光線生活──儘管光線被遮擋。

在昏暗的難民營生活,這位媽媽打算「回家」,還是「覓家」?「我剛收到聯合國難民署方面的通知,美國已接納我們的申請,將會被重新安置到美國。」這位媽媽淡然地談及到他們一家的去向,帶著堅決的眼神,她說:「我們本來的家已經化為灰燼,回去也沒有意思。現在丈夫中風,半身癱瘓,為了得到更好的醫療,我們才決定離開這裡。」聊到離別在即,最捨不得難民營的什麼?「我會十分想念這個家。」

難民營裡的每一個人,背後都背負著一個覓家的故事。久在難民營,他們無從知道自己滯留多久,在尋尋覓覓的過程中,他們期望的只是一個固定的「家」。

註[1]:難民委員會是由難民營內由難民投票選出的義務委員,設有主席、副主席、秘書、保安等職位,協調難民營內的相關民生事務。

《尋根覓家──泰國緬甸難民影像誌》將於香港書展期間(2013年7月17日)推出,作慈善義賣,全數收益將捐予聯合國難民署,以援助全球受戰火影響的難民重建新家園。

預告-《尋根覓家──泰國緬甸難民影像誌》新書推介會:

日期:2013年7月20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1:30至2:15

地點:香港書展-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3E及3G中間之大堂

嘉賓:洪永城(聯合國難民署義工)
莫志康(聯合國難民署義工暨全職攝影師)
文:覃詠欣-聯合國難民署公眾教育及傳訊主任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