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緬甸難民踏出回家的第一步

苗瓦迪關口,緬甸──在泰國與緬甸政府超過30年來首次統籌的自願返回計劃安排下,超過70名難民日前安全抵達緬甸。

本周較早時份,71名難民離開泰國的Tham Hin及Nupo難民營,回到仰光(Yangoon)、德林達依省(Tanintharyi)、克倫邦(Kayin)、勃固省(Bago)、孟邦(Mon)及若開邦(Rakhine)的家鄉。

其中在Nupo難民營的自願返回計劃於周三(10月26日)進行,65名難民早於黎明時份收拾細軟,包括衣服、家庭用品,以及單車和輪椅等;他們同時獲發一筆補助金,幫助他們回鄉及重新融入家鄉生活。眾人整裝待發後便登上貨車,準備花五小時車程前往苗瓦迪關口親戚好友依依不捨上前道別,而很多難民想起要告別安頓多年的生活,展開人生新一頁,淚水便奪眶而出。

「我年復一年等待政府迎接我們回去的消息,這天終於來臨了。」

唯獨有一位男子笑逐顏開。「我年復一年等待政府迎接我們回去的消息,這天終於來臨了。」這位即將與妻子及兩名小孩返回緬甸中部家鄉的檳榔小販續指:「我非常興奮,因為我認為事情將變得更好;同時又擔心我們在緬甸會有甚麼遭遇,還有未來的生活會怎樣。」

這種矛盾的情緒在自願返回者中十分常見,他們一方面對緬甸的改革充滿信心,一方面對回鄉的生活感到不安。

「一旦花光了補助金,可以怎麼辦?」自願返回者Pu Let談及的補助金由緬甸政府、聯合國難民署、世界糧食計劃署及緬甸紅十字會等機構合作提供。慶幸姻親在克倫邦擁有一些土地,他寄望以耕種維持生計。

駐守泰國的聯合國難民署人員在苗瓦迪關口,與這批流亡多年終能返回緬甸的難民互相道別。 ©聯合國難民署/Vivian Tan攝

對48歲的Thant Zin Maung來說,生計在通往仰光的路上並非最大障礙,皆因他在難民營裏考獲烹飪、縫紉、工商及機械維修等15張培訓證書,並打算以補助金經營小生意。相對而言,他的首要任務包括為兩名兒子註冊入學,以及為抱恙的妻子尋求治療。

儘管難民們抵達緬甸時要承受午間熱浪,當他們看見在中轉站迎接的政府官員,縱筋疲力盡也難掩興奮神情。像72歲的Naw Lah Kyi事隔五年再次與在苗瓦迪工作的兒子相見,即使要到中心診所量血壓,得愛兒相伴也倍感安慰。

63歲的Maung Saw Schwe也即將與定居緬甸西部的妻子與三名小孩團聚。相聚一刻會否與妻子來個深情擁抱?他笑着回答:「我太老了。卸下行裝後,我會聯絡我的舊同事。我想為心愛的人做得更多,因此有很多東西要重新了解。」

「我希望在五年內.....自己則能把難民時期的技能學以致用,事業略有所成。」

翌日,自願返回者繼續在苗瓦迪中心接受健康檢查及身份核對,完成申領身份證手續,部份人繼而獲安排前往仰光、毛淡棉(Mawlamyine)及實兌(Sittwe)等目的地。

已榮升祖母、45歲的Ei Pay正候車前往克倫邦Mae Pra地區,她分享了四個月前與丈夫到當地墾地種菜的經歷。他們上周末返回難民營,陪同共有11名成員的大家庭一起回鄉。

「我們的村莊目前很和平,沒問題。」她說:「那裏比難民營更自由。我們能夠種植所需的糧食。事實上,我還長胖了一點,因為我的胃口很好!」

在前往仰光路上的Thant Zin Maung則已聯絡姊姊,請她在這個緬甸「商業首都」騰出地方,他說:「我希望在五年內,妻子能恢復走路,孩子們能有不錯的校園生活,自己則能把難民時期的技能學以致用,事業略有所成。」

本周推行的自願返回先導計劃,得到泰國、緬甸政府,還有聯合國難民署及多個夥伴機構支持,包括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及國際助殘組織(Handicap International)。儘管參與人數有限,這些自願返回者以希望散播和平種籽,為長遠解決亞洲其中一個最深遠的難民危機踏出第一步。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