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難民營:再規劃埃塞俄比亞難民營
解構難民營:再規劃埃塞俄比亞難民營
昔日的埃塞俄比亞難民營,盡是木材和防水帆布搭成的帳篷。在滂沱大雨的日子過後,這些臨時帳篷東歪西倒,不堪一擊。今年,難民署的工作人員重新規劃難民營,一改以往的風格,令居住在多洛阿多(Dollo Ado)[1] 的20多萬名索馬里難民在歸家無期的失落中找到一點寄盼。
身為難民署庇護所規劃主任的Anicet Adjahossou在完成工程碩士學位後,憑藉其城市規劃的經驗,將以人為本的規劃知識帶到難民營去。因此,他對如何重新為難民營定調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他在規劃難民營前,走訪各家各戶的帳篷,與每一位難民對話,以歸納出難民營的發展方向。在對話之前,他先草擬了三個難民營的新規劃草圖,每一個草圖上都包括擴充社區活動的空地,加強每一戶的保安措施,並邀請長者、壯年人、婦女等給予意見。
走訪之後,他發現:在多洛阿多的難民營,各難民對未來的新家也有一套想像。媽媽們建議每戶預留供小孩成長的遊樂空間,也希望能住在距離服務中心附近。當問到難民委員會成員的意見時,成員則希望每個庇護所能以排列陣式以易於管理,同時強調需要有祈禱用地。Anicet則希望難民營的設計上,讓索馬里難民與埃塞俄比亞社群互相認識,同時令難民更能自力更生,不需要完全依賴人道救援組織的幫助,在鄰國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模式。
千呼萬喚,新規劃的難民營設計終於出爐。難民們揀選了「U型」排列的難民營。這種排列與其他難民營的方塊陣排列不同,規劃主任Anicet說:「在U型排列的空間下,中間的空地用作社區活動用地,難民可在空地舉辦不同活動,令難民之間與社區保持連繫。而這種排列又可以讓人道救援機構在運送大量物資時,能騰出足夠的空間予貨車出入。」
難民營新設計大解構
U型排列的難民營劃分為四個層次:每戶、每個鄰舍、每條村莊和整個難民營都有翻天覆地的變革。原有的帳篷被組合屋取代,每間組合屋有獨立洗手間、廚房和門鎖,以往需要前往公共洗手間、在帳篷外煮食的日子將不復見。設有門鎖的組合屋更可加強保安,更能保護難民。
整個難民營由六個村莊組成,環顧難民營的周圍是大型基礎設施,包括健康及營養中心、糧倉、多用途活動中心、市集、小學、中學、職業訓練學校等。這些周邊設施鄰近埃塞俄比亞民居,難民在使用這些設施時得以和本地居民接觸,加深雙方的了解。
每條村莊內有10個鄰舍,即1,040戶大家庭,5,200至6,000人左右。每條村莊均設有早期兒童成長中心、小孩遊樂設施、祈禱用地、社區會議用地,由人道救援機構提供的服務也駐紮
在每條村落,如醫療服務、外展及社區健康、登記及社區服務等。這些設施滿足大部份難民的日常需要。
每個鄰舍內有10戶大家庭,約有520至600人,均設有水塔、廢物回收站、合作農莊及一條街道。
這種新規劃令每個家庭在新居住環境裡發展出一種以人為本的永續生活,透過種植自家農作物自力更生,充足的公共空間令難民們得以加強與社區的連結,在使用社區服務時也較昔日方便。
由索馬里至埃塞俄比亞的求生之路
住在難民營裡的索馬里難民,大部份是逃避家鄉被迫加入叛軍和仇殺的威脅,無休止的武裝衝突,加上2011年時的旱災造成的饑荒更令局勢雪上加霜。難民只得四處找尋安居之所。有部份難民在渡過五年的光景,看不見歸家之期,只能希望保存性命,尋找一線生機。在翻新的難民營中,他們重拾在亂局中曾經錯失的鄰舍關係,在這「新家」裡重新出發。
註:
[1] 多洛阿多(Dollo Ado)位於埃塞俄比亞與索馬里接壤的東南部,距離埃塞俄比亞首都1,000公里,共有五個難民營。首個難民營於2009年設立,因索馬里武裝衝突仍然持續,局勢在饑荒的影響下更形不穩,故其餘四個難民營分別於2010至2011年間設立。五個難民營共收留了逾20萬名索馬里難民。
延伸閱讀(只供英文):
非洲之角的難民:索馬里人道危機救援現況
埃塞俄比亞的聯合國難民署
埃塞俄比亞流離失所人數及相關服務一覽
文:聯合國難民署公眾教育及傳訊主任-覃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