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森難民獎得獎者: 艾琪拉.阿斯菲(AQEELA ASIFI) 女士─ 阿富汗女童教育開拓者
2015年南森難民獎得獎者: 艾琪拉.阿斯菲(AQEELA ASIFI) 女士─ 阿富汗女童教育開拓者
Asifi 本身是阿富汗難民,現居住在巴基斯坦。 1992年為了躲避聖戰組織的迫害,她和丈夫帶著兩個孩子從阿富汗喀布爾(Kabul, Afghanistan)逃往巴基斯坦。當她到達巴基斯坦東南部旁遮普邦省的米安瓦利時(Mianwali,Punjab),她只有26歲。那時她們被安置在荒涼偏遠的Kot Chandana難民村。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有三百多萬阿富汗難民逃離自己的家。 Kot Chandana成為了近18萬難民的家。
她並沒選擇安於天命,而是在艱難的環境中盡一切努力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由於她曾從事教育工作,當她到達難民村時便很快意識到當地女童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從那一刻起,想要幫助當地女童上學的願望開始在她心裡萌芽,但是由於所處地區的保守傳統,使她意識到想要實現這個願望將會非常困難,很多問題也找不到對應的解決辦法。同時她還需要照顧自己的家庭。但是她下定決心要讓在Kot Chandana的女孩們到學校唸書。
她說,一開始這裡的人都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她,沒有“女教師”這個詞。在得到村里長輩們的支持後,她就勇敢地登門走訪每一戶人家,試著去說服那些不願送女兒去學校唸書的家長們。一開始班裡只有20名學生,當時的課堂就臨時設立在她親戚的帳篷裡。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最終獲得開設女童學校的許可。
在借來一個帳篷後,她開始詳細計劃課程安排。課程既涉及阿富汗文化,也涵蓋了基礎知識和家務技能。她希望讓學生們擁有必要的生存能力,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生活。當時學校連最基本的學習用品都沒有,Asifi日以繼夜親手為學生們寫教材。在她努力辦學的過程中,儘管收入甚微,她丈夫依然自始至終竭盡全力地支撐著整個家庭。
兩年後,學校從小規模的帳篷逐漸發展壯大,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當地政府提供了相應的資金以支持她的工作。在這筆資金的支持下,Asifi又僱傭了兩名女老師,與此同時學校的規模擴大到六個帳篷,而這使得她的學校可以開始接收一些巴基斯坦本地的學生。
23年過去了,她的臨時帳篷學校已經搬進了固定的校舍。 Kot Chandana也有不少變化,2001年塔利班垮台後難民們開始逐漸返回自己的國家,這個地區的人口縮減到13400人。只有15萬阿富汗難民還留在巴基斯坦。阿富汗是難民平均年齡最小的國家之一,其中一半以上是兒童。對於這個群體來說,教育尤其重要。在Asifi的不懈努力下,已經有1000多名少女童完成了在學校八個年級的課程,並獲得了相應的學業證明。 Asifi的努力和成就也激勵了當地開設更多學校,時至今日,整個難民村另有1500名年輕人(其中女生900人,男生650人)在六所學校中讀書。
Asifi教育了整整兩代學生,在她們的心裡Asifi是令人敬佩和信任的榜樣,在她曾教過的兩個學生回到阿富汗成功地找到工作後,我們看到Asifi的教育事業有了跨越國界的影響。
Asifi 這些年依然留在Kot Chandana,是為了確保難民女童堅持去學校唸書。但也許很快,她和家人會回到阿富汗。她說現在學校就算沒有她也可以照常運作了。
Asifi的耐心和勇氣改變了很多難民兒童的生活,幫助他們擺脫困境,使他們有能力在回到阿富汗之後創建一個美好的未來,她無疑是這個領域的模範。
「我的教育事業會一直持續下去,就算我回到阿富汗。我視每一個孩子都如同己出。我在關心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的同時,我也同樣在意所有孩子的教育問題。」她說,教育女童意味著當她們長大成為母親後,有能力教育整個家族的世世代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