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幫助阿富汗難民生存和繁榮
伊朗幫助阿富汗難民生存和繁榮
當年僅10歲男孩的亞里贊(Alijan Jafari)逃離阿富汗戰爭時,他根本無法想像等待他的生活將會如何。他只是很高興他還活著。
1983年,他和他的家人遠征近2,000公里,到鄰國伊朗尋求庇護。在那裡,成長中的亞里贊開始在紡織品店非正式地工作。隨著時間過去,他學會了縫製並將技能拓展到裁剪西裝。
在他第一次涉足生意時,他租了一個地下室,買了3台縫紉機,開始製作男士西裝。但他面臨許多限制;作為難民,他並未獲允許正式工作。
「然後我發現了難民署的循環基金,」他指的是正是由聯合國難民署和伊朗政府管理的小型企業貸款計劃。 「貸款固然重要,但它給了我合法工作的許可。」
今天,45歲的亞里贊與伊朗的合作夥伴,在伊斯法罕省共同擁有一所製衣廠和五家服裝店。他個人發展的順利,沒有讓他忘記自己的根源。在他的300名員工中就僱有弱勢的阿富汗難民和伊朗人。
亞里贊(左一)向施永清先生(右二)介紹製衣廠設備。
當中包括阿富汗難民莎嘉納(Sakaneh),她的父親在她14歲時因癌症而失去了生命。而她的母親亦因過於悲傷以及背部問題,無法面對。因此,莎嘉納從中學退學,成為了她七口之家的唯一經濟支柱。
考慮到她家庭的境況,難民署為她提供現金援助作住房保證金之用,亦將他們介紹到亞里贊的工廠。
在工廠接受了一周的培訓後,莎嘉納開始做一些簡單的工作,例如熨燙。三年後,她已在生產西裝外套和褲子。她的收入有助於支持她的母親和仍然在學的弟妹。
現年19歲的她,儘管對這項工作很感激,她承認作為養家糊口的角色是有代價的;她早已放棄了成為醫生的夢想:「現在這對我們來說是最好的安排,我不應該考慮那些無法實現的事情。」
像莎嘉納一樣,賽娜(Zeynab Shaban)正嘗試重建她的生活。在幾年前失去丈夫後,這名阿富汗的遺孀在西拉子省低於標準條件的工作中,掙扎求存。她試圖開辦自己的裁剪工作室,但由於資金周轉的問題和難以找到一個穩定的地方而一直失敗。
聯合國難民署為賽娜提供了13台縫紉機和配件,而她亦逐漸建立了其產品質量的聲譽。她和她的員工正為當地的醫院提供醫院袍、床單及其他物品。
多年來,賽娜已經培訓了200多名來自弱勢家庭的婦女 –不論難民或伊朗人。有些人在支持以家庭為重的工作室工作,但大多數人在家工作,以方便照顧他們的孩子。
她的一名伊朗員工莫蘇米(Massoumeh)在這裡工作了3年。 「我獲取了經驗,現在我可以更快地工作。我很自豪能夠幫補家庭收入,幫助我的女兒上大學。」
受到員工的啟發,賽娜誓言要做更多的事情:「我們的目標是將工作室擴充,容納更多脆弱的家庭。」
西裝製造商亞里贊也有很宏大的夢想。他計劃將業務擴展到伊朗首都德黑蘭。雖然他已將自己難民的身份轉變為伊朗的工作許可證,但他仍希望有一天能回阿富汗開設商店。
「那裡具備商業條件,但並不安全,」他解釋說。 「我每天都在留意阿富汗的局勢。一旦安全允許,我將成為第一個回去創業的人。即使只有80%的安全,我也會回去。」
伊朗意識到許多難民基於不安全因素,在短期內都不可能回國,因此採取措施使他們不單能夠生存,甚至在流亡中也可闖出一片天。難民被允許入讀當地學校,並可以獲得職業培訓和謀生機會。他們還可以參加健康保險計劃。總而言之,這些方案讓像亞里贊、莎嘉納和賽娜這樣的難民在維生之餘,能為自己的同鄉及其收容社區作出貢獻。
伊朗收留了近98萬來自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難民,是世界上最大的難民收容國之一。聯合國難民署中國辦事處的團隊去年底與香港慈善家施永清先生一同前往當地,親眼見證難民在離開家園近40年後如何應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