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去或留:年青剛果難民選擇“活”在加彭

Anita自豪地展示著她的居留證,這張居留證讓她在難民身份結束後得以留在加彭。© UNHCR/C.Schmidt

加彭(Gabon)- 利伯維爾(LIBREVILLE)- 8月3日(聯合國難民署)- Anita夠成熟去記著家鄉剛果共和國的一切,不過,她在人生的關鍵時刻,選擇了留在加彭-這片她在過去26個年頭度過了一半歲月的土地。

她的抉擇,亦是數以千計身處加彭的剛果人民將要面對的,原因是他們的難民身份已在上月尾正式結束。聯合國難民署及這裡的政府預計,9,300名剛果難民及尋求庇護人士當中,大部份會選擇留在加彭。

至目前為止,1,300多名難民及尋求庇護人士已提出居留證申請,居留證賦予他們居留及工作的權利,但不包括申請公民權的權利;另約400名已申請回國。聯合國難民署計劃鼓勵更多難民及尋求庇護人士返回家鄉。

Anita在7月26日收到居留證,現時她和來自迦納的配偶住在加彭首都利伯維爾,並決定了自己的未來在加彭這裡,而非在南面的陌生國度-那個她在1998年隨同母親和兩名兄弟姊妹為逃離一場短暫但毀滅性的內戰而掙脫的國度。

剛剛在General Directorate of Documentation and Immigration(DGDI)完成居留證申請的最後程序的她,堅定地說:「我的人生在這裡。」離開大樓時,她手握著那張能令她前路較平坦的居留證,臉上流露著喜悅。

現時,上述入境事務處每日發出約40張居留證,領受者正式脫離難民的身份,成為移民。

同時,聯合國難民署已進一步加強自願回國計劃,包括增加護送回國隊伍的數目,並提高向自願返回剛果共和國的人士發放的津貼金額(成人增至200美元;小童則增至50美元)。

雖然Anita決定了留下,但原來她在加彭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在13歲那年,她來到這個國家,住在南部城鎮穆伊拉(Mouila),後來母親與同樣來自剛果的男朋友同居,生活自此變得艱辛,這名少女經常受到他的暴力對待。

她憶述說:「他不淮我上學,還迫走我,在15歲那年我被迫離開家園。」她以顫抖的聲音補充說:「從此以後,我不曾再與母親見面。」

之後她與朋友共住,直至遇上Aurelie,這名來自加彭的女子似乎成為了她的第二任母親。Anita透露:「她在家中款待我,還不時致電給我和送我小禮物。」她的生活出現了曙光。

在2006年,她遇上了來自加納(Ghana)的配偶Francis-一名到穆伊拉為當地牧師興建樓房的泥水匠,其後他邀請Anita一同前來利伯維爾,在這裡他有住處。

在Francis的鼓勵下,她報讀了一個接待行業的職業培訓課程。Anita說:「我希望成為酒店、餐廳或公司的接待員。」她通過了課程的考核,現時正在找工作。

與此同時,她偶而在髮型屋工作,並照顧她14個月大的美麗小女兒。她解說:「女士們會打電話給我,我會到她們的家中、或她們會前來我這兒,我就替她們梳辮子和整理頭髮。」

這名勤奮又自信的女子更做起小生意,就是與在穆伊拉的朋友Aurelie經營二手衣服買賣。顯然她在加彭已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因此她選擇了留在加彭這裡不足為奇。

這名年青母親說:「日子並不容易,但我很快樂。」她補充說:「有了居留證,生活就會有改善。」她的夢想是安穩地生活、有一份好工養育子女。不過,她仍然想念母親。

Anita將聯合國難民署探訪人員介紹給她一名同樣申請了居留證的朋友認識,她咯咯地笑著說:「這是一份禮物。」接著她向朋友解釋自己取得居留證的過程。

縱然Anita已為未來作好打算,但她依然惦記著原居地-位於剛果共和國南部的城市多利西(Dolisie),並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再度踏足那片土地。

「問題是在那兒我不認識任何人,父親已經過身,而雖然母親已返家,但我不能與她見面。」她說:「過去的種種,有部份我們不願記著,但我仍然盼望,終有一天能探望我來自的城市。」

Céline Schmitt在加彭利伯維爾報導

義務翻譯 : Li Ka Ki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