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前線消息
烏克蘭前線消息
當親俄武裝與烏克蘭政府軍在烏克蘭東部爆發衝突前,小鎮尼基西諾(Nikishino)是屬於900人的美好家園;過去大半年,這裏卻淪為戰壕,建築物相繼倒下,溫暖的家變成廢墟。不過,在二月停火協議生效後不出數天,尼基西諾居民紛紛回到家中,於茫然塵土間燃點希望的火花。
在通往尼基西諾的路上,一座座佝僂的電纜塔,猶如丟失血肉、僅餘軀殼的巨大機械人於霧中強撐著,引領人們進入這片荒涼之地。UNHCR/A. McConnell
的確,即使如記者安德魯(Andrew McDonnell)在數十年的採訪生涯中看過阿富汗、中東到東歐的戰後景象,眼見這裏的樓房滿目瘡痍,也慨嘆其受破壞程度數很罕見。不過,停火協議生效短短數天,尼基西諾居民已紛紛歸來展開重建工作;當聯合國難民署的貨車攜同食物、毛氈、衣服及衞生用品等救援包裹到來時,已見約200人在耐心輪候,大部份人同時向當局聯署,要求派專家到市內的街道及花園清除遺留的炮彈。
泰迪安娜(Tatiana Leonova)與丈夫尤利(Yuriy)腳下的頹桓敗瓦,曾經是他們的家,一磚一瓦均由家人雙手築成的家。儘管如此,泰迪安娜的眼淚和言語,均在訴說內心的回家渴望,「這是我們的鄉土,這是我們祖父母所住之地,我們在這裏80年來一直住在同一間房子。祖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活下來,但他無法想像我們同胞有天會自相殘殺。」不幸中之大幸是,那所與主屋區隔的小廚房未有倒下,他們就從那裏開始新生活。
沙基抱著三歲的女兒,和妻子卡迪亞收到聯合國難民署的救援物資後,正步回已經被破壞的家。UNHCR/A. McConnell
鄰居沙基(Sergei)、卡迪亞(Katia)和三歲女兒亦回來了,他們首先維修了部份屋簷,然後繼續檢查這間遭受破壞與洗劫的房子。兩夫婦同樣在這裏長大,談起夏日的河畔、美景和釣魚樂時既是惦掛也是期待;沙基還說等到春天來臨,他們就會在花園重新種植。這種內心渴望不僅是回復家園──他們會在夏天吃到新鮮蔬菜,並預先醃製留待冬天食用。
「二戰爆發時我18歲,但這次更糟糕,因為我失去了一切,一切都遭到破壞。」91歲的亞歷姍卓婆婆說。UNHCR/A. McConnell
有人選擇在寒冬奮鬥,也有人選擇靜待春天。鄰近城鎮薩克塔斯克(Shakhtarsk)一個收容所收容了46名尼基西諾居民,現時仍住着30人,包括二戰記憶猶存的91歲老婦亞歷姍卓(Alexandra Leonova),她已經七個月無法領取養老金,還面臨藥物短缺:「二戰爆發時我18歲,但這次更糟糕,因為我失去了一切,一切都遭到破壞。」
11歲的娜絲亞已經缺課五個月,還有數星期曾躲在家中地下室。娜絲亞在庇護中心得到69歲老師柳德米拉的教導,專心聆聽希望追回失去的時光,「最初我確實很害怕,但隨着日子過去,我適應了炮轟和槍聲,」娜絲亞說:「我不再哭了。」UNHCR/A. McConnell
其實整個尼基西諾還有更多人在不停的奮鬥,像曾為礦工的安拿杜利(Anatoli)與弟弟運用蘇聯年代的建築物料攜手修復家園;還有柳巴(Liuba)為了尋回子女的衣服,不惜從窗戶匍匐爬出來以避開炮彈,她說:「當天氣回暖,我們便會回來生活,我們會由一個房間重新開始。」
食物、毛氈、衣服及衛生用品是居民目前最需要的。UNHCR/A. McConnell
這裏只是國內流離失所者的冰山一角,居民亟需援助及物資,不少人依然害怕衝突重來,整個區域卻瀰漫着一份固守家園的沉穩氣氛。他們希望透過這份沉穩意志,以重建屬於自己的城市,以及失落的生命。
文:Vaso Chun-聯合國難民署義工
編:成淑嫻-聯合國難民署高級籌款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