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烏克蘭境內流離失所者奮力求存,冀捱過艱苦歲月

Tamara正在新入住的宿舍裡做飯。她是一位國內流離失所者;逃亡前,也居於此區。她自從寓所遭到炮擊以來,已被迫搬遷三次。©UNHCR/E.Ziyatdinova

烏克蘭, Nikolaevka,9月18日 - 老太太坐在床上,盯著她細小房間裡的廁所,「我是人,我不是一隻狗。」她說:「我沒有叫他們來轟炸我啊!以前,我什麼都有,現在,我卻什麼都沒有了。」

老太太Tamara目前身處烏克蘭東部,是一名國內流離失所者。自春天戰火開始蔓延至該區以來,最少有31萬人被迫逃離家園,登記成為流離失所者;但聯合國難民署官員相信,實際數字遠高於此,因為許多逃亡人士寄住於親友家中,數字未納入任何官方紀錄之中。

Tamara的故事比較複雜,也較淒慘。她在原居地Nikolaevka區內流離失所;Nikolaevka是一個貧窮的城市,住了16,000名居民,長期受失業問題所困擾。

不過,Tamara數十年來辛勤做裝煤工作,加上她省吃儉用,把錢儲起來,總算能有一筆退休金,為自己的住宅添置了新電視和雪櫃。衝突爆發後,砲彈炸毀了她的住所,即鎮內位於和平道上的大廈。她第一時間逃生,衣服也隨之著火,幸好她沒有燒傷,並能夠逃出正在倒塌的大廈。

「我站著,我的眼淚便不斷地流下來。我不想哭,可是我的眼淚流不自由主地流下來。我的淚已流了兩個月,這是第三個月了。」

鎮內提供的庇護所,只剩下一些濕冷破落的宿舍房間。她搬遷過三次,而現在住的地方,牆壁滲漏、牆紙剝落;玻璃窗早給砸碎,她得動用自己的退休金來更換。

七月初的時候,Nikolayev還是衝突區之一。現在卻成了國內流離失所者的避風港:隨著衝突向南蔓延,迄今已有超過170名原本住在更南部的居民逃到該鎮。

老太太Tamara每周都步履蹣跚的到市政廳走一趟,以領取由難民署派發的救援物資包;內有食品、廁紙和其他基本必需品。跟她一起前往市政廳的,還有其他國內流離失所者:有從本鎮來,也有從其他鎮來的。當地政府可以為他們提供的協助十分有限,而全國政府的支援則近乎零。

難民署駐烏克蘭代表Oldřich Andrýsek認為,當地政府應提供更多協助。他指出:「烏克蘭政府面對著許多需要優先處理的事項,包括:總統選舉、現在的議會選舉、克里米亞(Crimea) 脫離烏克蘭等等,未能聚焦在國民流離失所的問題之上。」

「政府將精力集中在奪回『非政府控制領土』的控制權之上,而在某種程度上,對協助國內流離失所者所投入的資源和關注度,都並不足夠。」Andrýsek補充。

在那裡的國內流離失所者之中,還有Sveta。在夏季,她先後四次逃離她烏克蘭東部的家鄉Debaltsevo;頭三次她都重返家園:每次都抱著『戰鬥會停止』的希望回鄉,卻每次都發現自己錯估了形勢。

八月底,Sveta與丈夫和三個孩子抵達Nikolaevka,她的丈夫隨即返回Debaltsevo,看守他們的寓所。現在,在Nikolaevka這裡,她的孩子都已就學;當地人一直善待她一家,但她覺得官方指示模糊不清,支援又不足夠,為此感到憤憤不平。

「目前,我完全看不到未來。」她說:「沒有人知道真相。沒有人說真話;任何人我都不會相信,任何人我都不會相信。」

她曾經說過,一旦停火便會回鄉,然而,直到現在她都不敢回去。她每天都跟丈夫通電話,有時甚至每小時通一次。不過,在她家鄉裡,槍擊事件仍時有發生。

Sveta至少還有家可歸,Tamara卻只能待在那幢搖搖欲墜的宿舍大樓裡的細小房間中。在那房間裡,Tamara屈坐床上,目光穿越她重新裝上的玻璃,凝視窗外光景。她看見樹木間佈滿被摧毀的建築物瓦礫;她看見自己的過去,卻看不見有未來。「他們(政府當局)說會給我一間新房子,但先要等他們把屋子建成。所以現在我只有這些。我孤身一人,我了無用處。」

Don Murray在烏克蘭Nikolaevka報道

義務翻譯:Joyce Wai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