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外的家
千里外的家
當你目睹曾經熟悉的家園變得面目全非,那裏還是你的家園嗎?聽起來就像匪夷所思,但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一些流離失所者而言,他們的家鄉早被戰火蹂躪,在國內流竄到異鄉,不單受到收容,更容許他們在此定居才宛如重生。原來所謂「鄉關何處」,我們都在尋找那片彼此得享自由與和平之地。
本土融入「9部曲」
1. 告別用帆布搭成的房子──50歲的莎堅娜在臨時家前合照留念。UNHCR/Brain Sokol
2. 與當地領袖同舟共濟──84歲的卡華‧阿蘇馬尼族長背後的茅屋,就是召開社區大會的場所 UNHCR/Brain Sokol
3. 讓各人擁有「自家」農地──67歲的盧賓加在土地上以汗水種出糧食。UNHCR/Brain Sokol
4. 建造一間無懼風吹雨打的房屋──52歲的辛加以巧手編織出他的茅草屋頂。UNHCR/Brain Sokol
5. 得到身份證明文件──妮湯柏一手抱着6個月大的女兒賀諾蓮,一手拿着愛女的出生證明。UNHCR/Brain Sokol
6. 分發所需工具──40歲的梅斯卡娜在贊比亞當了7年難民後回到南基伍省,現在又要再次逃難,提起鏟子繼續為生存打拼。UNHCR/Brain Sokol
7. 籌辦學校和聘請教師──勝任此職的是52歲的妮湯比。UNHCR/Brain Sokol
8. 尋找足夠眾人分享的清潔水源──莎堅娜身旁是盧溫古路唯一的水井,
水源在乾旱季節,就會短缺。UNHCR/Brain Sokol
9. 以歌聲和舞步慶祝新生!。UNHCR/Brain Sokol
背景資料
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卡坦加(Katanga)地區的盧溫古路(Lukwangulo)難民營,婦女乘着日落之時從田野和井旁歸來。口裏唱著快樂的傳統歌曲,頭上是清涼的木薯葉,心頭上還有今夜遠離炮火的一覺好夢。
為了收容逃離南基伍(South Kivu)費茲地區(Fizi territory)武裝衝突的流離失所者,盧溫古路難民營於2010年10月設立。這裏目前是接近3,500名流離失所者的家園,當中大部份人均渴望留下,包括撫育着八名孩子、營內婦女領袖之一的50歲母親薩堅娜(Sakina)。她說:「我們不想回去。這裏不少婦孺曾被強姦,她們無法忘掉創傷,也害怕回去。人們在那裏失去了生活,有些婦女更成為寡婦。」
盧溫古路的國內流離失所者委員會主席拉舒迪‧馬漢加(Rashidi Mahonga)也深知家鄉的惡劣情況僅給予他們有限選擇,尤其是當人們得悉家鄉一帶仍被武裝分子控制着,「戰爭尚未結束。我們身為獵人,每當有人路經都會注意到──我們看見他們留下的靴子痕迹。」
為了幫助那些渴望留下的流離失所者,聯合國難民署與當地領袖展開磋商,令人欣喜是他們也支持這個念頭。「我歡迎他們,還給予他們土地耕種。」年屆84歲的盧溫古路村族長卡華‧阿蘇馬尼(Kabwa Asumani)表示:「你可以看見,他們在我給予的土地上建造房子。目前我沒有任何異議,只要他們保持溫文有禮,若他們渴望留下,我不會反對。他們可以和平地留在這裏,我看不見有任何問題。」拉舒迪也表示,流離失所者在這裏感到備受歡迎,「我們得到本地領袖的良好款待,感覺很好,也渴望留在這裏。」
得到當地領袖及官員「開綠燈」後,流離失所者開始着手把營地改造成他們理想的村落——第一步是將臨時庇護所的塑膠帆改造成由泥土與禾桿築成的傳統房屋,聯合國難民署則提供用作建造門窗的材料。
不過,國內流離失所者要在此定居下來,所需的遠不只一個安樂窩,還有教育、醫療、清潔水源以及維持生計的可能。回到南基伍的日子,很多兒童早已遠離了美好的校園時光,拉舒迪憶述道:「兒童無法走路上學,那路途相當危險。」聯合國難民署正與國家難民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for Refugees)合作,推動當地官員為營內學校向教育部註冊,讓教師們獲官方認可資格,屆時便由國家支付薪酬。
教育問題有望改善,但當地仍然缺乏很多基本服務。莎堅娜指出:「最近的健康中心距離這裏五公里,孕婦臨盤期間很多時在趕赴中心的路上已經誕下嬰兒;若我們在夜間病倒,那更是一大難題。我們也沒有能力支付那本醫療紀錄簿的費用(約2,800法郎,即約3美元),惟有希望在盧溫古路這裏能夠興建一個醫療站。」
此外,為了讓流離失所者更能自給自足,減少對人道援助的依賴,聯合國難民署向他們分發鐵鏟等耕種工具,從而開墾獲當地族長分發的土地。52歲的教師厄尼斯‧妮湯比(Agnes Ntambwe)表示:「我們不能持續伸手接受援助。我們一雙手可以工作,只是需要種籽和耕作工具。村長根據各人的開墾能力,給我們每人分發一塊土地;此外,我們也渴望得到支援發展其他小生意,例如麵包店或成衣店。」莎堅娜也指:「為了照顧家人,我們只能把購得的蔬菜帶往12公里外的市場售賣。我們正在詢問是否有可能在這裏營運一個市場,目前只能在某人的土地上售賣香蕉。」
為生計打拼的同時,他們也要面臨食水及衞生等生存挑戰,莎堅娜續指:「這裏人口漸多,卻只有一個水井,乾旱季節時更會出現缺水。我們正在尋求多開挖一兩個水井的可能。」拉舒迪又稱,儘管他們能夠開挖戶外廁所,卻缺乏遮蓋的物料。
儘管困難重重,盧溫古路的居民卻有一致信念──他們渴望留下。而且他們並不孤單──還有五個卡坦加北部營地的居民表達相同意願,其中兩個已經得到當地領袖同意。「即使身處困境,我們依然活下去。」莎堅娜說:「在這裏,我們能夠安然入睡;在那裏(費茲),我們始終無法安枕。」附近一群約50人的流離失所者也齊聲和應,其中一人說:「我們會留在這裏,度過一生。」
文:Vaso Chun-聯合國難民署義工
編:成淑嫻-聯合國難民署高級籌款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