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在馬來西亞的羅興亞人為新抵達的親友打開方便之門

Abdul Alam (左一)在吉隆坡租住的家,收容了十五名從緬甸來的家人和鄉親。© UNHCR/ B.Baloch 攝

吉隆坡,馬來西亞,4月28日(聯合國難民署)— 十四年前,Hazzurahman登上一首逃離緬甸若開邦(Rakhine state)的船,來到馬來西亞。隨著時間過去,他找到了工作,落腳的地方,並在流亡期間組織了家庭。

十四年之後,他的姪兒Hassan*也步他的後塵,唯一不同之處是16歲的他不能走路,被送到吉隆坡。

遠走他方並非他們人生的必然路途,這全因若開邦一浪又一浪的暴力行動促使數以萬計的羅興亞人展開艱苦的旅程,到各地尋求庇護。

在馬來西亞,聯合國難民署已為超過35,000名羅興亞人登記,相信實際的人數更多。當聯合國難民署為這群最脆弱的一群提供證明文件和援助的同時,羅興亞人的社群也能守望相助。那些較早到達的人現在也收容隨後抵達的親屬和鄉親。

37歲的Hazurrahman講述他的姪兒說:「我離開家園時,他的年紀還小。我們見面時都不能認出對方。我問他為何要承受這麼多痛苦來這裡,他說若開邦的青年人都失踪或被逮捕,他恐怕自己是下一個目標。」

當Hassan到達時,由於經歷多月來關押在泰國走私販的營地和營養不良,他的雙腿完全用不上力。他的叔叔需要幫助他的一切日常活動,包括每天協助他上廁所幾次。此外,Hazurrahman還需要照顧他的妻子和出生個多月的孩子。這些新任務使Hazurrahman不能按時上班,更因此失去了安裝大理石地磚的工作。

處於困境中的不只他一人。33歲的建築工人Abdul Alam,同是羅興亞人,最近因為背部受傷而失去工作。除了他的妻子和三名孩子外,他在吉隆坡租住的三間房間內,更收容了15名羅興亞人。

1995年,Abdul為逃離強迫性的搬運工作和擅自回家的指控,而逃到吉隆坡。2012 年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姻親因實兌市(Sittwe)部族間的暴力事件也逃到他那裡去。最近他再收容了兩名新來者 - 來自若開邦與Abdul同村的一對母子。

Abdul稱:「雖然我們沒有血緣關係,但我們都認識,某程度上是彼此相連的。我不得不幫助他們。我有一點積蓄,其他人也借了一點錢給我買食物。在這間屋內,有兩名男子在職,而且我們有一位能幹的婦女採摘野菜和負責烹煮。」

全賴鄉儕間的支援,這些身心受創的離鄉者才能在新環境下站穩陣腳。然而,收容新到埗朋儕的羅興亞人社群也疲於應付足襟見肘的生活。

與其他住在馬來西亞市區的難民一樣,羅興亞人不能合法工作,只能做一些非正規的工作。他們通常都負責一些被當地人嫌棄的瑣碎粗活,如建築、耕種及回收廢金屬。他們都因為不濟的情況和不受肯定的法律地位,容易受到剝削。

Hazurrahman不知道如何在沒收入的情況下繼續獨力支持三名依靠他唯生的人。他告訴在緬甸的家人不要來這裡,但他補充如果他們到來,他也不會把他們拒諸門外。他說:「不要以為這裡很容易。如果不是為勢所逼,我也不會逃到這裡。即使我在這裡已有一段長時間,我仍然無所作為,生活仍然未能安定下來。」

Abdul則比較樂觀,因為他相信有機會獲重新安置到第三國家。他說:「我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我不能再幫其他人。如果我們得到安置,希望我的孩子會有更好的未來。也許屆時我們可以再回到這裡幫助其他人。」

*因安全理由,名字已被更改

Vivian Tan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報導

義務翻譯:Sonia So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