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敍利亞衝突五周年: 本世紀最大的難民與流離失所危機 急需全球團結解決

新聞稿

敍利亞衝突五周年: 本世紀最大的難民與流離失所危機 急需全球團結解決

2016年03月15日 切換語言:

正當敍利亞戰爭於今天到達另一個嚴峻的階段時,國際間依然未能團結一致為戰禍的受害者提供足夠的援助以解決這場浩大和嚴重的人道災難,令這五年來為尋求安全而逃離的難民面對前所未有的障礙。

「敍利亞問題是本世紀最大的人道以及難民危機,而這場持續讓過百萬人受苦的災難應該獲得全球的高度支援。」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 菲利普·格蘭迪 同時補充,危機只能透過政治方案解決,並需要更多國家共同分擔接收難民。

儘管近期有更多的救援物資抵達敍利亞、實施停火協議、重開和談以及更多援助資金的投放均讓敍利亞問題漸露曙光;但就在敍利亞戰爭五周年之際,周邊國家亦同時因接收了大量難民造成壓力而增強邊境管制,讓過千災民滯留於敍利亞境內,無法離開。

而遠在歐洲、過往歡迎敍利亞人的國家已因難民的持續增長關上曾開放的大門。數個國家更實施出入境及邊境管制,導致數以萬計的難民陷於希臘;歐盟亦正與土耳其磋商把尋求庇護者送回土耳其的可行性。但與此同時,身處敍利亞周邊國家的難民其實正面臨更大的風險-踏上危險的旅途逃往歐洲、或是為生存留下但面對如童工、早婚或性罪行等威脅。

難民事務高級專員格蘭迪雖然歡迎上月為回應呼籲而於倫敦獲認捐的59億2016人道工作及發展資金,但認為資金必須盡快發放並與國際間不同方式的支援工作配對。這些支援工作包括為大多數身處周邊國家的難民提供更完善的生計及教育機會、鼓勵更多國家分擔責任並通過建立庇護制度以及國際間有組織的渠道為更多敍利亞人提供於第三國家重新安置的機會。

「比起資金,這樣大規模的悲劇更需要國際間的團結。簡單來說,我們需要更多國家願意在這個本世紀最大的流離失所危機中分擔接收難民的責任。」格蘭迪表示。

聯合國難民署將於3月30日假日內瓦舉行一場更高級別的國際會議,呼籲各國政府大幅增加配額接收敍利亞人。現時,國際間已承諾提供約17萬配額。難民署期望在未來數年,將配額增加至目前480萬已於周邊地區登記的難民人口之一成。在敍利亞衝突五周年之際,這場3月30日的會議將會是各國政府與全球地區具體增加他們對敍利亞支援的機會。

格蘭迪認為:「就在我們紀念敘利亞戰爭這一個悲哀的里程碑之際,我們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若果國際間因短期利益、缺乏勇氣及反射動作而將責任推卸到其他地方,令問題無法共同解決,我們未來將為此刻失去為人道團結一致的機會而後悔。」

五年來,相對戰前的逾2000萬人口,敍利亞衝突分別為周邊國家帶來480萬及歐洲數十萬的難民,而敍利亞現時共有660萬人於境內流離失所。

聯合國難民署 (UNHCR) 簡介

聯合國難民署成立於1950年12月14日的聯合國大會,以領導及統籌全球保護難民及解決難民問題的國際行動,首要目的是保障難民的權利和福祉,並致力確保任何人都能行使尋求庇護的權利,透過自願返回、本土融入或第三國安置的選項得以安身,同時獲授權幫助無國籍人士。過去60多年,難民署幫助數以千萬計人士重獲新生;時至今日,我們在全球超過120個國家的9,700人工作團隊,為超過5,000萬人提供援助。

如欲了解更多聯合國難民署資訊,可瀏覽
網址: 總部 www.UNHCR.orgwww.facebook.com/UNHCR
香港 www.UNHCR.org.hk www.facebook.com/HKUNHCR
如欲了解更多敍利亞五周年資訊、相片及數據,可瀏覽http://unhcr.org/syria5years/

傳媒查詢:
聯合國難民署
鮑嬿因
傳訊副主管
(+852) 2206 0219
[email protected]

一批來自土耳其的敍利亞難民靠充氣橡皮艇於鄰近希臘錫卡米尼亞斯(Skala Sykaminias)的萊斯沃斯島(island of Lesvos)登陸。©UNHCR/Andrew McConnell

經歷多年的衝突,敍利亞霍姆斯市老城區已受嚴重破壞。©UNHCR/Andrew McConnell

敍利亞的難民兒童在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的火車站外暫時歇息。©UNHCR/Andrew McConnell

敍利亞的救援人員已經向五萬及更多的人伸出援手。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