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安祖蓮娜祖莉聯合國難民署高級專員古特雷斯在意大利小島訪問海上難民

故事

安祖蓮娜祖莉聯合國難民署高級專員古特雷斯在意大利小島訪問海上難民

2011年06月19日 切換語言:
聯合國難民署高級專員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與親善大使 安吉麗娜•朱莉在意大利蘭佩杜薩島與尋求庇護者交談。© UNHCR / J. Tanner

蘭佩杜薩島,意大利,6月19日(聯合國難民署)- 親善大使安祖蓮娜祖莉與聯合國難民署高級專員安東尼奧•古特雷斯于周日在一個意大利小島與海上難民見面,其中包括無人陪伴的兒童。他們還紀念了那些此前因試圖從非洲乘船到達蘭佩杜薩而喪生的海上難民。

祖莉和古特雷斯訪問了歐羅巴崗橋(Porta d'Europa)——海邊岬角上的一條石頭通道,成百上千的船帶著北非移民抵達這裏,其中包括難民和尋求庇護者。今年迄今,已有超過40,000人曾乘坐過分擁擠的船隻冒險橫渡地中海,抵達蘭佩杜薩。更有1,500人在此過程中喪生。

古特雷斯呼籲歐洲國家接納非洲來的人民,特別是逃離利比亞暴亂而來的人群。“歐洲的大門前正發生如此多衝突,此時一個國家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讓他們的國界保持敞開。”他強調,同時點名提到意大利。

這位高級專員提到迄今已有約18,000人——包括難民——乘船從利比亞抵達蘭佩杜薩,同時他補充這僅代表百分之二自2月衝突爆發後離開利比亞的人數。

祖莉在當天早些時候與馬耳他兩地區的尋求庇護者見了面。她說在歐羅巴崗橋她非常感動。“這非常令人感動,和市長、牧師和蘭佩杜薩的人們一起在這裏用一段時間默哀,花環被放在有3人喪生的沉船上。”

“當我思考著這些人,這些家庭,我試著想像是什麼讓這些人——譬如一個帶著孩子的母親——來進行這個行程。她要過著怎麼樣的生活,遭受了什麼樣的痛苦,才能到達這種境地,她最後的辦法是踏上一艘嚴重過載的搖搖晃晃的小船。” 祖莉說。

“她的生活該是怎麼樣的,以至於最好的辦法是去冒淹死和窒息的危險…只有去到一個新的國家,而在那裏她可能被拒入境、遣返大海。”她補充道:“今天在這裏的我們,其中很少人能甚至開始理解她曾過著怎樣痛苦的生活。”

這位獲獎女明星及古特雷斯都感謝了意大利海岸警備隊,感謝他們拯救了沉船上的很多人。祖莉在週五時於瓦萊塔讚揚了馬耳他的海岸警備隊,他們“多年來拯救了數以千計的生命”,並敦促他們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解決海上難民潮的問題。

這些特別訪客還查看了蘭佩杜薩的接收設施,與無人陪伴的兒童及一些新抵達的人見面。意大利已將絕大多數海上難民遷移至內陸,但一部分已被遣返突尼斯。絕大多數抵達者曾是經濟移民,尤其從突尼斯來的人們,但一部分是需要國際幫助的人,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利比亞難民。

古特雷斯說,抵達者應儘快從蘭佩杜薩的擁擠情況轉移,這非常重要。他還說,在這些來到意大利的人中,“有一些人已第二次成為難民”。

同時,他反對意大利重新實施遣返非洲移民船隻的政策的提議。“我的立場非常明確,不可能將人們送回內戰的境地。”

在蘭佩杜薩加入到高級專員古特雷斯一行之前,祖莉訪問了馬耳他,那裏也是人們乘船逃離北非前來的一個目的地。她拜訪了利斯特營地,它是前皇家空軍設施,現在是尋求庇護者的拘留中心,許多尋求庇護者都是逃離利比亞暴亂而來。他們包括索馬里人,埃塞俄比亞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其他人。

“馬耳他拯救了很多生命,但在陸上的日常情況才是最值得關心的。”周日早晨朱莉在馬耳他說。“我們今天與政府談了一段時間,並會花更多時間討論我們怎樣共同努力,讓情況更加人道,尤其對孩子而言。”

“我們談到了我們共同的關注,確保庇護申請過程盡可能快地進行,從而沒有人要待在監獄似的環境裏等待對他們身份的決定。”她補充。

在營地裏,祖莉會見的許多人告訴她,他們在利比亞工作賺錢並匯給家用。一名男子稱呼利比亞為非洲的心臟,在那裏他們能夠工作。“現在它正燃燒戰火,非洲正在哭泣。”他說。

人們說他們此前從未試圖來歐洲,他們僅僅想要一個他們安全並能工作的地方。“他們並不要求去任何特定國家,他們只是想找到安全工作的地方,擁有自由。” 祖莉強調。

這位親善大使還訪問了馬耳他主要機場附近的一個開放中心,脆弱的尋求庇護者在一個舊飛機庫的帳篷裏生活。她在那裏遇見的人們說到艱苦的生存條件。

艾裏安尼•拉姆裏與瑪麗莎•弗萊明于意大利蘭佩杜薩島
義務翻譯 : 魏若溪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