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融中自強重生
在共融中自強重生
當全球逾6,85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難民數字亦不斷創新高時,大家也許從不同新聞中都可以了解到,過半數的難民均來自衝突和戰爭爆發頻頻發生的敍利亞、阿富汗與南蘇丹。但相反,接收最多難民的數個難民收容國,卻很少受到同等關注。
讓普遍香港人感到陌生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下稱伊朗),其實是五大難民收容國之一,接收了逾98萬主要來自阿富汗及伊拉克的難民,亦是全球擁有最大及最悠久城市難民人口的國家之一,當中只有3%有特殊需要的難民被安置在難民營,其餘的早已融入本地社區之中,更與當地人共享相同的教育及醫療福利。
莎莉曼,一個我在伊朗伊斯法罕訪談其間認識的年輕臨床心理學家, 讓我深刻感受到這些數據背後的故事。一臉自信、從容的莎莉曼是來自阿富汗的難民,小時候因家園被戰火摧毁而被迫與家人逃難至伊朗。相比起在阿富汗較稀有的女孩教育機會,莎莉曼在伊朗可以入讀專為女孩而設的學校,完成學業。聯合國難民署在伊朗支援了很多難民學校與女校的建設,這些學校設在難民聚居的社區,而社區中的本地兒童也同時可受惠。莎莉曼沒有因難民的身份而妄自菲薄,相反她享受與當地同學們一起上課求知,亦渴望將來可以回饋幫助過她的伊朗以及將知識帶回阿富汗。
「我依然期待有日終可回到阿富汗……但在這之前,我會盡我所能服務這裡的人。」
捐款支持,給他們一個學習機會
努力不懈的學習,為她爭取到難民署的DAFI獎學金以及出國深造的機會。畢業後回到伊朗的莎莉曼沒有雄心勃勃發展事業,反而選擇與同為難民的好友結伴創辦社會企業,以其專業為在伊朗的難民及社區,提供免費的諮詢與情緒輔導服務,以行動回饋社會,「得到過這麼多幫助的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是我逃難時難以想像的。我依然期待有日終可回到阿富汗,做一樣的工作,但在這之前,我會盡我所能服務這裡的人。」就像個承諾一樣,莎莉曼堅定的告訴我。
像莎莉曼以知識與毅力改變命運的難民例子,在伊朗並不算罕見。當全球難民兒童的小學與中學入學率只有61%與23%,而能接受大學課程的更只有1%時,自2015年起,伊朗政府的共融制度,讓不論是難民或尋求庇護中的阿富汗兒童,均與伊朗人的教育權利一樣,全都可入讀小學及中學。現時,難民署正準備在2019年增建25所學校,以加強伊朗國家教育系統的能力,並多提供九萬名難民和社區中的本地兒童的教育機會。
看到莎莉曼時常抱有希望的勵志故事,令我感觸萬分,當香港的兒童享有免費的教育,學習對他們而言有時卻是沉重的而又失去方向,莎莉曼的故事正好在從另一個角度提醒我們和我們的孩子,確立目標和方向才是不斷努力學習的原動力,我回家後除了與我的孩子分享,亦希望能與你一起有所啟發,為2019年定立不同目標與願望時,也樂意多了解莎莉曼等難民的故事,支持他們自強的堅毅,讓他們可以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