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女律師以十年法學知識協助歷經戰火的百姓

故事

女律師以十年法學知識協助歷經戰火的百姓

2021年03月06日

放眼世界各地,近年越來越多人因為戰爭或天災而流離失所;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已累積十年法學知識的青年女律師王奇帆,決意投身國際人道救援工作,支援因衝突或迫害而被迫逃離家園的人。眼看全球硝煙處處,她堅定地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危機不只是數字,更會影響這些人的一生,以及他們後代的將來。」

 

志於實踐國際法 遠赴印尼關懷難民

總是掛著真摰笑容並以清爽黑髮示人的王奇帆給人一種平實的感覺,但擁有博士資歷的她則選擇了一條不平凡的路。她曾在歐美修讀國際人道法,過去更在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庭實習協助研究。2019年,她帶著相關法律知識遠赴印尼協助當地保護難民的工作,她說:「是比較抽象、宏大的概念,而我經常在想——這些法律對我們每一個人有甚麼影響?我們可以怎樣幫助戰爭中的平民?」

也許很少香港人知道在印尼有逾萬名難民,而當中更有約八成來自阿富汗,其餘有不少人則來自巴基斯坦和中東國家。不過,由於全球每年能為難民安排重新安置的機會有限,王奇帆在聯合國難民署印尼辦公室的工作也不時遇到挑戰:「要客觀衝量哪些人遭受的苦難較大實在不容易,而我們要從中找出最脆弱的人讓他們優先獲得重新安置。」

「每個看似微小的決定,都對別人造成很大的影響。」

在當地負責甄別難民身份及為難民尋找出路的任務,所需的並不只是法律知識和經驗,更要學懂處理個人情緒,她強調:「每個看似微小的決定,都對別人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我每一天都仍在學習怎麼排解工作時的困惑和感情。」慶幸的是,有時她也遇到令人安慰的時刻:「我知道許多人花了很多年才確認難民身分,在我終能給他一家難民身份證明時,我感到非常滿足。」

 

「在疫情下要從國外回家變得份外困難……但對於難民來說他們的問題是根本無法回國。」

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離開天津老家遠在雅加達工作的王奇帆,沒能回家度歲,但她認為或許能更理解被迫逃離家園的人之苦:「在疫情下要從國外回家變得份外困難,這與許多流離失所者過去的經歷都相似,我們可以更能感受到他們的迷茫。不過,我們回家之旅因為疫情僅僅變得較為麻煩,但對於難民來說他們的問題是根本無法回國。」

 

流離失所並非遙遠概念 願走到更前支援難民

而從她協助難民和流離失所者的經驗中,她更確切看到實踐國際人道主義的可貴,以及世界公民的理念。作為工作團隊中非主流的中國人,外人或許會認為強調她的背景是理所當然,但王奇帆認為無論是難民或是人道工作者,個人的國籍和身份並不是很重要:「難民就是被自己國家背棄的人,所以強調背景、或帶著任何民族主義的角度在這當中並不適當。」

面對全球各地流離失所的問題,王奇帆深信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現實中世界上不可能完全停止戰爭或天災,所以總會有人流離失所。流離失所的問題是我們日常的一部分,我們也可能成為流離失所的群體。」

「中華文化圈說的『大愛兼容天下』,也鼓勵我們去幫助所有人。」

為實現人道工作的理想,王奇帆不惜離鄉別井加入難民署的救援工作,她期望日後能走到更前線,讓那些因逃離衝突或迫害的人也能重獲新生。她最後以「大愛兼容天下」的想法作結,認為我們應以幫助所有人為目標。她說:「難民其實與我們並無不同,我們誰都可以對他們更好。」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