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一滴 聯合國難民署鼓勵流離失所人士回家去
一點一滴 聯合國難民署鼓勵流離失所人士回家去
在土加(Tugar)小學,孩子們於午飯前排隊洗手,這得感謝近日接駁了潔淨食水。© UNHCR/S.Petit
菲律賓巴朗基土加(BARANGAY TUGAR) 11月17日(聯合國難民署)- 自3年前,家園戰火不斷, 62歲的杜多拉(Teodola Alvaro)一直流離失所,還試過棲身於公路旁的臨時帳篷內。
她時刻念着回家,可是有一件事令她卻步:村莊沒水。她知同鄉為了往小溪汲水,天天得徒步走斜坡達六個小時。
然而,自難民署協助土加村興建一個自來水系統後,一切改變了。自來水系統令村民回到,荒蕪得連學校也關上的土加村去。村莊自2008年陷於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與政府軍之間的炮火中。
「聽見這兒現有食水了,」杜多拉說,她與孫女姬蘭丁(Geraldine)便快樂地回家去。「這是我決定返回的主要原因。」杜多拉自1985年起被迫離家3次,故此,對長達五年的民塔那峨(Mindanao)戰火不感陌生。
土加村運用難民署的資助,興建了一個惠及約150人的自來水系統。水喉設於每戶左近。這是一項真正服務社區計劃:放置妥當水管和修理好兩個壞了的貯水缸後, 婦女及孩子們便能給男子煮飯。
「於民塔那峨局勢不穩定時期, 我們深信小計劃能帶來大大的改變,」難民署民塔那峨辦事處主任亞尊真爾(Arjun Jain)說,「要締造和平,往往需要引入一些不可或缺的細微事物,以振奮社區。」
這之所以難民署資助小額而效益高的項目 — 漁網、縫紉合作社、食水系統 —以期於民塔那峨這戰火蹂躪的地方,為村民創造和平、堅毅的精神。
「這裏重活菲律賓的bayanihan (百恩來行)合作精神,」Kauswagan自治區有份興建自來水系統,其巿長阿諾多(Rommel Arnaldo)說,「村民與政府工程師都很齊心。」
菲律賓bayanihan社區一體的精神,源自居民幫助鄰居搬遷,形式上大家把整間屋抬到新居地點的傳統習俗。在此意謂團隊合作對在土加興建食水系統是重要的。阿諾多說:「通力合作的方式,並非新事物。卻是要做的正確事。」
興建食水系統前,腹瀉是危害土加村民健康的主要禍患。為免身體缺水,村民連壞掉的椰汁也飲。 郊區健康助產士奧圖奧田(Subeide Otto Ote )說,自從難民署在這裏及附近的一條村落,裝設簇新貯水缸後,村民再沒出現腹瀉了。
而「婦女與家人相處,和街坊串門子的時間多了。」她補充道。「因我們不用每天從繞於險谷內的溪流,排隊汲水。」土加裝上自來水後,村內唯一一間學校的大門重開,並收了32名學生。
「在這裏,我有許多朋友呢,」杜多拉的11歲、首次上學的孫女姬蘭丁說。「以前住的地方是有許多小孩子,但卻沒朋友。」
賓尼士(Abner Bañez)是這間小學唯一一名教師,他說他許多學生,因戰亂而頻頻逃難, 錯過受教育機會。大多數才開始學讀書 。
「現在,孩子可以洗澡,又有潔淨水飲,」他說。「每次吃飯前,我都確保學生要洗手,但給他們供應合適食物,以期好好學習卻是新挑戰。」
但賓尼士依然相信,是項計劃有助社區復原。「有自來水及重開校門,均表示土加村民現在能一起過較好的生活,」他說。
譚普沙(Tom Temprosa)菲律賓巴朗基土加(Barangay Tugar)報導
義務翻譯 : Eva 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