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sites icon close
Search form

搜尋國家辦事處網站。

國家概況

國家網站

當舊物已成追憶(上)

故事

當舊物已成追憶(上)

2015年01月16日

物件的價值,在於它所寄託的種種回憶、意義和盼望。

南蘇丹自2013年爆發內戰,接近20萬名難民為了保存性命,不惜放棄一切逃到埃塞俄比亞甘貝拉地區(Gambella Region)。他們在聯合國難民署的難民營重建新生活,卻在猝不及防的瞬間驀然回首,原來有些失去的物件就像心坎一個無法填補的洞。

8位南蘇丹難民,追憶他們各自逃難時一件帶不走的物件,也在訴說着彼此莫失莫忘的故事。

格努亞克(Gatluak):房子是……他的快樂

48歲的格努亞克以僅餘金錢買了一部衣車,盼望以一雙裁縫巧手,編織返回家鄉的路途,重回那所親手建造的房子,在同一屋簷下跟杳無音訊的妻子和3位孩子團聚,「當顧客前來取回縫好的衣服,他們看起來相當愉快,這也使我很高興。」可惜,他和兩名孩子在埃塞俄比亞的Tierkidi難民營苦等了接近一年,家鄉馬拉卡爾(Malakal)的內戰未見平息迹象,那一針一線編成的回家之路似仍遙遙無期,「當有人把破損衣服置於我的縫紉桌上,我就能夠修補它;這同樣適用於南蘇丹,這些問題應該帶到會議桌上解決。」

妮雅祖(Nyachoul):玩具是……她的童年

 

煮飯仔,曾經是14歲的妮雅祖在南蘇丹Mathiang家裏玩的遊戲。當遊戲變成現實,火柴和廚具不再是玩具,而是成為了她在埃塞俄比亞這個收容了48,000人的難民營的日常作業。去年5月,她餓着肚子隻身逃離家鄉,碰見地上的大象腳印也不懂驚怕,直至幸運地遇上有心人指引,終於隨他們來到難民營與母親團聚。然而,錯過了入學時間的妮雅祖,猶在掛念那個消逝的童年,「這裏的食物並不美味,卻是我們僅擁有的。我們也會從樹林摘些植物烹煮食用。」

妮恩蒂(Nyantay):床是……她的安全感

 

妮恩蒂的眼睛看不見,但在舊居那張熟悉的床上,是讓她能安躺的地方,在夢裏遇上友善的人們;一夜夢醒,還有日出的溫度向她說聲早安。直至戰亂在南蘇丹家鄉村落爆發,40多歲的妮恩蒂孤身踏上一趟森林逃亡之旅,經歷過無數次跌倒和撞傷,甚至絕望得渴求耳畔傳來的獅吼和狼嚎能吞食自己;即使來到難民營,心靈卻已疲憊至迷失方向,再無法遁入那幸福夢鄉,「我看不見自己的未來,在這裏我只能頹然坐在地上,感到悲傷莫名。」

格韋治(Gatwech):鞋子是……他的尊嚴

 


當格韋治穿上那雙白鞋底的黑鞋子,「我感到充滿力量,像人們會看見及尊重我,那就像擁有一切。」彷彿是權力的初啟蒙,15歲的他渴望日後投身政治,以建設道路、醫療和電力供應取代戰爭消耗,把權力歸於人民,為南蘇丹「做好事」。踏上政壇固然長路漫漫,即使捱過了赤腳從家鄉逃到埃塞俄比亞Tierkidi難民營的旅途,格韋治每天的路程也絕不好走,「當我到森林收集柴火,雙腿被刮傷時,我就會想起家中那雙會保護我免於受傷的鞋子。」

下星期,另外4位南蘇丹難民的舊物,在兵連禍結的日子裏,也成了不能回頭的追憶。(待續)

文:Vaso Chun-聯合國難民署義工
編:覃詠欣-聯合國難民署公眾教育及傳訊主任

【關於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難民署於1950年12月14日由聯合國大會創立。聯合國難民署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球行動、保護難民並尋求難民問題解決方案。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何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聯合國難民署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