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後:約旦紮亞特里難民營發展為主要的市中心
一年後:約旦紮亞特里難民營發展為主要的市中心
綿延生長的紮亞特里難民營如今是約旦第四大城市。© UNHCR/J.Kohler
紮亞特里難民營,約旦,7月29日(聯合國難民署)—— 整整一年前,一名53歲,名叫Issak*的敍利亞難民齣現在黑暗中,越過敍約邊境。當晚,跟在他身後的還有約450名難民。這些精疲力竭,心懷恐懼的人是嶄新的紮亞特里難民營的第一批居民。跨過邊境再往裡走十幾公里便是這個難民營的所在地。
一年後,紮亞特里難民營成了120,000人的家,當中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這使它成為僅次於肯尼亞達達布難民營的世界第二大難民營。它原本被當作一個臨時停駐點。「我曾經以為一個月後我就可以返回敍利亞,」Issak迴憶道。
那時候,零星的帳篷在地上點綴,沒有道路,也沒有電。今天,它們在眼前縱橫交錯,充滿整個景觀,人們熙熙攘攘,紮亞特里難民營已成為約旦最大的市中心之一,而且它的生增長似乎沒有盡頭。
它就像一個鉅大的大篷車公園,有超過17,000輛車為敍利亞人提供庇護之所,而最近的資助來自科威特。每天早晨有成百上千的包裝麵包被分發,亦有有數百萬公升的水由卡車運到這片旱地,數以千計的廁所和淋浴設施已經建成。
超過270位約旦老師由90個敍利亞助理陪同在難民營的中、小學授課。已有33個供兒童遊玩的空間建成。約1000間商店分佈在紮亞特里的街道上。每天有10個孩子在營內出生。此外,成上萬的兒童已經接種了麻疹疫苗。
建立和擴展營地一直是一個鉅大的挑戰。這相當於在一年內建造一個英國劍橋或美國法戈一樣大小的城市。此外,營地資金和人手都不足,而安全問題仍是一個挑戰。「這一年真是百感交集。」難民署駐約旦代表Andrew Harper說。「我們已經做了那麼多,但需求卻仍是龐大的。」
然而,大多數紮亞特里的敍利亞難民與難民署及其合作夥伴一起工作,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到最好。由於敍利亞衝突沒有緩和的跡象,難民們已經開始了他們自己的事業,有些甚至建了小型喷泉,作為對他們家鄉的思念。難民領袖和社區成員參與一切工作,從健康委員會,垃圾收集,到電力網絡的安排。
一位名叫Gassem的難民,在忙著打理數週前剛剛建成的花園,花園裡的豆子,玉米和番茄已經開始萌芽,一隻小雞在他的大篷車附近遊蕩。「我想再次看到綠色植物。」這位24歲的年輕人說。半年前,在他逃離家園時,是敍利亞城市達拉拉的一個菜販。「綠色讓我想起家。」他說。
看著大砲的雷鳴和迫擊砲火依然在邊境肆虐,他知道,紮亞特里暫時仍會是他的家。「戰爭越來越糟,能來這兒,我們非常感激。」他說。
這些拋下了一切的敍利亞人,試圖在這兒正常地生活。在紮亞特里的主要通道、被稱為香榭大道的大街上,28歲的Mohammed已經開設了自己的五金店。盡管利潤微薄,他仍然會施予一些錢給寡婦和身有殘疾的人。
他把他的所作所為看作回饋社區需要的一部分。「8個月前,情況不好,但現在我們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人們開始在營地找到工作,而我們在與社區組織一起工作。」他說。
建立紮亞特里難民營的部分原因是為了減輕約旦收容家庭的負擔。這些收容家庭開放自己的家,收容了成千上萬絕望的敍利亞難民,而擠在難民收容中心的難民大多是婦女和兒童,他們越過邊境,逃離暴力,到此尋求安全。
安全作為一件奢侈品,在新抵達的34歲難民Fatima*身上尚未遺失,她登記成為難民還不到24小時。她的家鄉Babel Amar遭到砲擊後,她就帶著她七名子女逃到這裡。他們經過一個又一個村莊,在每個停留站,所遭遇的都是戰火。
在跨越邊境來到紮亞特里營地前,他們遷到了敍利亞的沙漠地區,在那兒依靠當地居民給予的食物和水維生。「我們僅僅是在上帝的憐憫下活著。」她說。
*名字為保護隱私而取化名
Greg Beals於約旦紮亞特里難民營
義務翻譯: Grace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