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莲娜两手各自挽着塑胶袋,一手是联合国机构捐出的救援物资,另一手是爱尔兰Dunnes百货的胶袋,载着她刚从损毁房屋中捡拾出来的个人物品。 「我今年65岁,」目前栖身于相对完好的母亲故居的她说:「我拥有的一切,就只有这些。」
当亲俄武装与乌克兰政府军在乌克兰东部爆发冲突前,小镇尼基西诺(Nikishino)是属于900人的美好家园;过去大半年,这里却沦为战壕,建筑物相继倒下,温暖的家变成废墟。不过,在二月停火协议生效后不出数天,尼基西诺居民纷纷回到家中,于茫然尘土间燃点希望的火花。
的确,即使如记者安德鲁(Andrew McDonnell)在数十年的采访生涯中看过阿富汗、中东到东欧的战后景象,眼见这里的楼房满目疮痍,也慨叹其受破坏程度数很罕见。不过,停火协议生效短短数天,尼基西诺居民已纷纷归来展开重建工作;当联合国难民署的货车携同食物、毛毡、衣服及卫生用品等救援包裹到来时,已见约200人在耐心轮候,大部份人同时向当局联署,要求派专家到市内的街道及花园清除遗留的炮弹。
泰迪安娜(Tatiana Leonova)与丈夫尤利(Yuriy)脚下的颓桓败瓦,曾经是他们的家,一砖一瓦均由家人双手筑成的家。尽管如此,泰迪安娜的眼泪和言语,均在诉说内心的回家渴望,「这是我们的乡土,这是我们祖父母所住之地,我们在这里80年来一直住在同一间房子。祖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活下来,但他无法想像我们同胞有天会自相残杀。」不幸中之大幸是,那所与主屋区隔的小厨房未有倒下,他们就从那里开始新生活。
邻居沙基(Sergei)、卡迪亚(Katia)和三岁女儿亦回来了,他们首先维修了部份屋檐,然后继续检查这间遭受破坏与洗劫的房子。两夫妇同样在这里长大,谈起夏日的河畔、美景和钓鱼乐时既是惦挂也是期待;沙基还说等到春天来临,他们就会在花园重新种植。这种内心渴望不仅是回复家园──他们会在夏天吃到新鲜蔬菜,并预先腌制留待冬天食用。
有人选择在寒冬奋斗,也有人选择静待春天。邻近城镇萨克塔斯克(Shakhtarsk)一个收容所收容了46名尼基西诺居民,现时仍住着30人,包括二战记忆犹存的91岁老妇亚历姗卓(Alexandra Leonova),她已经七个月无法领取养老金,还面临药物短缺:「二战爆发时我18岁,但这次更糟糕,因为我失去了一切,一切都遭到破坏。」
其实整个尼基西诺还有更多人在不停的奋斗,像曾为矿工的安拿杜利(Anatoli)与弟弟运用苏联年代的建筑物料携手修复家园;还有柳巴(Liuba)为了寻回子女的衣服,不惜从窗户匍匐爬出来以避开炮弹,她说:「当天气回暖,我们便会回来生活,我们会由一个房间重新开始。」
这里只是国内流离失所者的冰山一角,居民亟需援助及物资,不少人依然害怕冲突重来,整个区域却弥漫着一份固守家园的沉稳气氛。他们希望透过这份沉稳意志,以重建属于自己的城市,以及失落的生命。
文:Vaso Chun-联合国难民署义工
编:成淑娴-联合国难民署高级筹款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