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苏丹作家Bigoa Chuol将流离失所的经历融入诗歌创作中,追问:“何以为家?”
现年28岁的Bigoa Chuol来自南苏丹,通过诗歌创作,她回顾了自己的经历,也在思考着家园和人生的意义。© 联合国难民署/Heidi Woodman
Bigoa Chuol并不怎么了解她的家人是如何逃离家园的,她只听说,大人们将她放在一个桶里,然后顶在头上,就这样穿过枪林弹雨。
Bigoa Chuol生于1991年,出生时,她的家人已经踏上了逃难之路。从逃离苏丹南部的战火到落脚埃塞俄比亚,再到肯尼亚,一路上充满艰辛。
“我出生在亚的斯亚贝巴,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说了很多有关我们徒步前往肯尼亚的故事。” Bigoa Chuol回忆, “我和叔叔、阿姨、堂兄弟姐妹们在一起,记得那时我还小,我被大人扛在肩上、背在背上、装在桶里。”
在Bigoa11岁的时候,他们一家人最终在澳大利亚得到重新安置。对她而言,早年在肯尼亚的日子大多已变成久远的回忆,但错过校园时光、长期颠沛流离的经历却难以忘记。
“我记得那时的生活仿佛就是一种历劫,我们没法上学,因为我们没有学费之类的东西。然后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又要准备离开。”她回忆说。
这是许多南苏丹孩子们所经历的现实。
2011年7月9日,南苏丹共和国宣告独立。人们曾以为至此和平将要来临。但两年后,南苏丹却再次陷入战争。
伴随着超过四百万人被迫逃离家园,南苏丹战争引发了非洲大陆最大规模的流离失所危机。目前已有230多万人离散至6个不同的国家,迫切需要安全;另有180多万人处于境内流离失所状态。这些难民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约占难民总数的63%,这意味着有140多万儿童正深受背井离乡之苦。
Bigoa是幸运的。被重新安置到澳大利亚后,她开始上学,交朋友,她的生活看起来与普通人别无二致。
但Bigoa总觉得缺少点什么——那就是真正的“回家”之感。
“我说不清楚这种感觉。”她解释,“当你经历过流离失所,且从未感到过安全和稳定时,你不会那么快就在某地扎下根来的,我想我从来没有真正把这里当成是家。”
有一天,她参加了一个为非洲裔澳大利亚作家举办的诗歌活动,这时,一种莫名的归属感开始笼罩了她。
“我看到了自己,一个复杂、有创意且善于表达的自己。我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分享的冲动。我觉得我一直都有写作的冲动。”她解释道。
Bigoa还补充说通过诗歌,她在探寻自己,追问寻根和寻求归属感之间的冲突。
她说:“人们对南苏丹的战争保持沉默,也不提及战争对我的家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现在我要将他们一点一点表达出来。”
在乌干达乐施会(国际发展及救援的非政府组织)为南苏丹女作家组织的活动中,Bigoa写了一首名为Birth Water的诗。实地走进这个叫做祖国的地方,过去的各种战争经历交织在一起,这激发了她进一步地思考,并通过创作启迪他人。
“这首诗探讨了作为南苏丹人的经历。” 她解释说,“孩子们年纪尚小却已成为难民,经历了背井离乡。每当我想起这一切,那种感觉就好像进入了另一片混沌。你陷于一场新的意义微妙的纠结,没有时间和余地询问你从何处来,或者你为什么来到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