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融入「9部曲」
当你目睹曾经熟悉的家园变得面目全非,那里还是你的家园吗?听起来就像匪夷所思,但对于刚果民主共和国一些流离失所者而言,他们的家乡早被战火蹂躏,在国内流窜到异乡,不单受到收容,更容许他们在此定居才宛如重生。原来所谓「乡关何处」,我们都在寻找那片彼此得享自由与和平之地。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卡坦加(Katanga)地区的卢温古路(Lukwangulo)难民营,妇女乘着日落之时从田野和井旁归来。口里唱着快乐的传统歌曲,头上是清凉的木薯叶,心头上还有今夜远离炮火的一觉好梦。
为了收容逃离南基伍(South Kivu)费兹地区(Fizi territory)武装冲突的流离失所者,卢温古路难民营于2010年10月设立。这里目前是接近3,500名流离失所者的家园,当中大部份人均渴望留下,包括抚育着八名孩子、营内妇女领袖之一的50岁母亲萨坚娜(Sakina)。她说:「我们不想回去。这里不少妇孺曾被强奸,她们无法忘掉创伤,也害怕回去。人们在那里失去了生活,有些妇女更成为寡妇。」
卢温古路的国内流离失所者委员会主席拉舒迪‧马汉加(Rashidi Mahonga)也深知家乡的恶劣情况仅给予他们有限选择,尤其是当人们得悉家乡一带仍被武装分子控制着,「战争尚未结束。我们身为猎人,每当有人路经都会注意到──我们看见他们留下的靴子痕迹。」
为了帮助那些渴望留下的流离失所者,联合国难民署与当地领袖展开磋商,令人欣喜是他们也支持这个念头。 「我欢迎他们,还给予他们土地耕种。」年届84岁的卢温古路村族长卡华‧阿苏马尼(Kabwa Asumani)表示:「你可以看见,他们在我给予的土地上建造房子。目前我没有任何异议,只要他们保持温文有礼,若他们渴望留下,我不会反对。他们可以和平地留在这里,我看不见有任何问题。」拉舒迪也表示,流离失所者在这里感到备受欢迎,「我们得到本地领袖的良好款待,感觉很好,也渴望留在这里。」
得到当地领袖及官员「开绿灯」后,流离失所者开始着手把营地改造成他们理想的村落——第一步是将临时庇护所的塑胶帆改造成由泥土与禾杆筑成的传统房屋,联合国难民署则提供用作建造门窗的材料。
不过,国内流离失所者要在此定居下来,所需的远不只一个安乐窝,还有教育、医疗、清洁水源以及维持生计的可能。回到南基伍的日子,很多儿童早已远离了美好的校园时光,拉舒迪忆述道:「儿童无法走路上学,那路途相当危险。」联合国难民署正与国家难民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for Refugees )合作,推动当地官员为营内学校向教育部注册,让教师们获官方认可资格,届时便由国家支付薪酬。
教育问题有望改善,但当地仍然缺乏很多基本服务。莎坚娜指出:「最近的健康中心距离这里五公里,孕妇临盘期间很多时在赶赴中心的路上已经诞下婴儿;若我们在夜间病倒,那更是一大难题。我们也没有能力支付那本医疗纪录簿的费用(约2,800法郎,即约3美元),惟有希望在卢温古路这里能够兴建一个医疗站。」
此外,为了让流离失所者更能自给自足,减少对人道援助的依赖,联合国难民署向他们分发铁铲等耕种工具,从而开垦获当地族长分发的土地。 52岁的教师厄尼斯‧妮汤比(Agnes Ntambwe)表示:「我们不能持续伸手接受援助。我们一双手可以工作,只是需要种籽和耕作工具。村长根据各人的开垦能力,给我们每人分发一块土地;此外,我们也渴望得到支援发展其他小生意,例如面包店或成衣店。」莎坚娜也指:「为了照顾家人,我们只能把购得的蔬菜带往12公里外的市场售卖。我们正在询问是否有可能在这里营运一个市场,目前只能在某人的土地上售卖香蕉。」
为生计打拼的同时,他们也要面临食水及卫生等生存挑战,莎坚娜续指:「这里人口渐多,却只有一个水井,干旱季节时更会出现缺水。我们正在寻求多开挖一两个水井的可能。」拉舒迪又称,尽管他们能够开挖户外厕所,却缺乏遮盖的物料。
尽管困难重重,卢温古路的居民却有一致信念──他们渴望留下。而且他们并不孤单──还有五个卡坦加北部营地的居民表达相同意愿,其中两个已经得到当地领袖同意。 「即使身处困境,我们依然活下去。」莎坚娜说:「在这里,我们能够安然入睡;在那里(费兹),我们始终无法安枕。」附近一群约50人的流离失所者也齐声和应,其中一人说:「我们会留在这里,度过一生。」
文:Vaso Chun-联合国难民署义工
编:成淑娴-联合国难民署高级筹款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