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蘇丹籍難民Jack*,已經近乎絕望:被困在一個語言不通的國家,找不到工作,又不可能回到南蘇丹的家。他的雙親在那裡被殺。
金沙薩,剛果,9月22日(聯合國難民署) ─ 32歲蘇丹籍難民Jack*,已經近乎絕望:被困在一個語言不通的國家,找不到工作,又不可能回到南蘇丹的家。他的雙親在那裡被殺。
ERUKIN (Equipe d’Encardrement de Refugies Urbains de Kinshasa)是一個難民署資助的非政府組織,專協助在剛果市區生活的難民。難民署最近在金莎薩ERUKIN的總部跟進Jack的個案,他在離開首都附近的家後,到ERUKIN求助。
1989年,南蘇丹首都朱巴發生內戰,喀土穆當局需要在西部地區召兵入伍,Jack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來到金莎薩。
「我們離開學校並逃走,生活非常艱苦。」Jack回憶道,「離開朱巴,我去了烏干達。」他形容情況每況愈下,跟同伴一起逃走,不幸地遇上非洲最可怖的民兵組織—聖主抵抗軍。
「他們射殺了我的朋友。」所以最終只有回到朱巴。Jack返國後被控叛國罪並監禁兩年,這段經驗他仍歷歷在目。「2003年,出獄後我來到剛果,用盡所有方法,6個月後才到達金莎薩。」
可是,住在剛果首都並沒有完全解決他的問題,即使在2005年他正式得到難民的身份。「我仍生活在痛苦中,沒有工作,沒有錢,非常貧窮。」然而,不少當地人亦是活在貧困中。
另一個問題是語言,Jack只懂得基本林格拉語(Lingala),完全不懂得法文,但法文卻是金莎薩廣泛使用的語言。
正如其他蘇丹籍難民一樣,即使南蘇丹在上月宣布獨立,Jack仍未準備好回去;可是他又不想留在金莎薩,「當我儲到一點錢,總有一日我會回去。」
他想到一個以英語作為主要語言的非洲國家,但一切就像空想。他售賣草本飲料和香油,利潤微薄,他說:「要糊口,是一個大問題。」Jack指他可以當司機和園丁,可惜競爭太大。加上他與幾個蘇丹青年合租的地方位處郊區,每次要到EURUKIN都需要早一天出發。
Jack的例子,在1萬5千名來自9個國家的難民中並不罕有。他們當中有7成人是安哥拉人,縱使很多生活習慣跟剛果西部人都相同,但這批難民始終有其難處。如果沒有EURUKIN這類組織幫助,這些被逼離開自己家園的人的生活將會更艱苦。
「當我生病時,可以在這裡得到醫治。」Jack說。他今次到來是「告訴他們近況」,而上次他來的時候,EURUKIN給他一張毛氈。
「我們沒有給予救濟援助,但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就會找我們,我們會看看他值不值得協助。」EURUKIN負責人Dieudonne Yenga Bamanga說。EURUKIN在2004年成立,專解決難民的居住、教育及健康問題。
「我們也會留意難民的情況,例如一些比較需要幫助及獨自到來的兒童。」Bamanga說。去年,EURUKIN籌辦了一個讓難民可以自給自足的計劃。計劃幫助他們成為木匠、鞋匠、裁縫、縫紉工和零售商。「我們好不容易才能讓難民工作,因為不少剛果人也沒有工作。」
這正正就是EURUKIN和其他救援組織對城鎮難民的重要之處,不然他們就會在大城市中被遺忘。Jack儘管不安,但也擔心不能一輩子依靠其他人。「生活無疑是艱苦」,他頓一頓,接著說:「在情況好轉之前,你一定要懂得保護自己。」
* 使用化名以保護當事人
Leo Dobbs在剛果金莎薩報導
義務翻譯:Jessica Ch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