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流亡时出生,这名缅甸的难民青年对未来的选择感到黯淡无光。
科克斯巴扎尔(COX’S BAZAR),孟加拉,1月23日(联合国难民署)-过去20多年,难民们都得到食物,食水,居所,医疗等方面的照料。可是,他们最确切需要的希望却遥遥无期。以缅甸西部的年轻难民来说,他们的未来更加黯淡无光。
Hasan Sharif的家庭在1990初逃往缅甸的若开邦(Rakhine state),继而在孟加拉东南部其中一个由政府营运的难民营Kutupalong定居。
「我的父母说在缅甸生活没有自由,更自由活动的法律权利。」16岁的Hasan说。 「他们是罗兴亚人,所以遭受迫害。他们认为如果继续逗留,整个家庭和孩子们的将来将会毁于一旦,所以才决定前往孟加拉。」
数以千万的罗兴亚人因为未受缅甸国家法承认为国民,是无国籍人士。在去年6月和10月的社区冲突前,在1978和1991至1992年间已有两次从缅甸至孟加拉的大型迁徙行动。虽然有大量罗兴亚人回归到缅甸,但他们继续面对强制劳动,更被剥夺自由活动及结婚的权利。
Hasan在父母流亡时出生。事实上, 难民营内约有四分之三的人口(30,000名已登记的难民中的百分之七十)不是在孟加拉出生,就是在10岁前到达孟加拉。很少孩子有「家」的概念,他们只靠成人向他们诉说「家」的故事。
现实中每天就等待营内定期派发的粮食,衣物和日用品。他们只知道他们会获得基本的食水,卫生和医疗服务,并可以在两个营内的小学修读5级至21级的课程。
「虽然已登记的难民已有足够的物资维持生计。」 联合国难民署驻科克斯巴扎尔主管Dirk Hebecker指。 「但这里的难民根本没有将来。他们亦无法参与任何社会活动。我们正与当局磋商,看看能否为难民们提供更多工作机会。」
Mohammed Islam在七岁时到达孟加拉。 20年后,他是Nayapara难民营管理委员会的主席。 「我十分担心新一代的前景与将来。」他说。 「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被剥夺高等教育的权利。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对社会有深远的影响。」
联合国难民署无法在营内提供中学教育。当地的中学,除个别个案外,并不录取难民儿童为学生。
「难民营内越来越多和我一样的男孩。」Hasan说。 「他们连一张中学毕业证书也没有。他们渴望成为工程师,飞机师和水手,但若他们没有和普通小孩一样能受教育,他们怎样改善生活?」
Hasan和其他男孩不一样,他与梦想,更前一步。他的志愿是成为一个电子工程师。他正在联合国难民署Kutupalong难民营电脑中心内当导师。
可是,他的未来仍不见明朗。最近若开邦发生的暴力事件令他自愿回国的梦想幻灭了。而在孟加拉的生活亦好像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
重新安置到第三国家的行动亦于2010年停止,而罗兴亚人的无国籍跟本问题仍未解决。
Mohammed Islam的处境非常迷茫。 「我们从心底里爱着国家。我们想回去,但是当地局势不容许我们回去。」他说。 「我想回到自己的家里。我希望我的社会和平。我希望国民和我一样平安。」
除了30,000名在Kutupalong和Nayapara难民营的登记难民外,约有200,000名未登记的罗兴亚人住在营外,他们的受能的人道支援非常布限。
Vivian Tan在孟加拉的科克斯巴扎尔报导
义务翻译:Ada F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