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加拉国东南部,联合国难民署及其合作伙伴为罗兴亚难民提供全天候紧急卫生援助。
图为Rojuma抱着刚出生的女儿,在孟加拉国库图帕龙一个24小时的基层健康中心接受产后护理。©联合国难民署/Iffath Yeasmine
在世界上最大的难民安置点一间简陋的棚屋里,Rajuma开始了分娩。到了晚上11点左右,她的疼痛已十分剧烈。幸运的是,在这里,她能及时获得帮助。
她的丈夫Mohammed Aiyub带她穿过曲折的小巷,来到库图帕龙附近的一处24小时医护中心。这里的医生和护士为Rajuma提供了分娩需要的护理,给予了她信心。
“我很疼,但我不怕,因为我看到这里设备齐全,医生和助产士看起来都训练有素。” Rajuma说。她的孩子在第二天上午7点降生。Rajuma温柔地抱着刚出生的孩子,虽显疲惫却难掩喜悦之情。
Rajuma所在的这一医护中心拥有10个床位,得到联合国难民署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支持,并由他们的当地合作伙伴、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共同运作。
像这样受联合国难民署支持的医护中心还有9个。如今他们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对外开放,为像Rajuma这样的罗兴亚难民提供拯救生命的服务。此外,还有14个卫生站提供日间服务和转诊服务。
这些诊所和卫生站为近100万罗兴亚难民提供服务。他们住在临时定居点,其中74万多名难民是在2017年缅甸政府的镇压行动中逃离而来的。
“我的一个朋友在缅甸分娩时离世了,”Rajuma回忆道,“她没有到公共诊所的途径,没有接受过医疗训练的当地产婆在家里为她接生。”
罗兴亚难民危机爆发近两年来,联合国难民署及其非政府组织伙伴、其他联合国机构、孟加拉国卫生和家庭福利部门、地方当局等多方密切合作,加大援助力度,为难民提供基本卫生保健服务。
2018年,联合国难民署支持的基层医护中心为安置点的难民免费提供了482000次咨询。联合国难民署与合作伙伴还培训了309名难民担任社区卫生工作志愿者,他们挨家挨户走访,去提高难民的健康和营养意识。
在诸多努力中,将医疗服务扩展至夜间是一大突破。基层医护中心为此配备了24小时的救护车服务,可将病重的难民转诊至安置点外的医院。为此产生的诊疗费用也由联合国难民署支付。
“这些基层医护中心是我们卫生响应的支柱力量。” 联合国难民署驻孟加拉国考克斯巴扎尔的高级技术协调员Oscar Sanchez Pineiro这样说,“整夜运作的医疗设施为库图帕龙的难民提供的服务非常重要。”
“这里曾发生过产妇因并发症而死亡的案例……因此,这些医疗中心对于让被迫流离失所的妇女安全分娩非常重要。” Oscar补充道。
2019年7月18日,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2018年全球公共卫生回顾》年度报告显示,尽管全球被迫流离失所人数达到新高,但去年联合国难民署及其合作伙伴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了全球约1050万难民。
2018年还有一项进展,就是全球五岁以下难民儿童死亡率的持续下降,这是紧急状态下的一个重要的健康影响指标。
各方人道主义机构在卫生保健方面的投入对孟加拉国南部的难民安置点产生了重要影响。该地区安置点内难民的死亡率在2018年比前一年下降了70%。
“在缅甸,大多数妇女在家分娩。当地缺少健康中心;疫苗接种率极低,重度营养不良的情况也很严重。” 联合国难民署公共卫生高级官员Sandra Harlass说, “如今我们在向每一个需要医疗保健的人提供服务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实实在在地拯救了生命,使每一天都有所不同。”
“尽管如此,我们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因为只有三分之一的妇女在卫生机构分娩。我们正在与难民合作,让他们作为社区外延工作者参与进来并加入卫生委员会。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难民的需求,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Sandra补充说, “改变就医行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当难民与难民交谈时,改变就容易得多。”
回到库图帕龙的健康中心后,Rajuma和她刚出生的女儿由护士Sarmin Aktar Sathi看护,又在这里住了一个晚上。
“许多病人仍然带着暴力的伤疤。” Rajuma说, “在这个健康中心做服务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紧急病例不等人,夜间诊所是他们的救星。”
Rajuma非常感激自己得到的照顾。“我很幸运能在这里得到关爱。来到这里后,我们见证了生活的巨大变化,分娩的母亲不必死去,宝宝可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