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索·穆罕默德在肯尼亚的难民营长大。她想对全世界的孩子们说:“我们意味着改变。”
Habso为孩子们讲解绘本故事。© 联合国难民署 / Arielle Moncure
“真希望我是丛林女王。”Nasra憧憬地说,她是童书《只需一个“同意”》(It Only Takes One Yes)的主人公。如果成为女王,她想帮助无家可归的人、饥肠辘辘的人,还想让书籍从树上长出来,那样所有人都可以阅读了。
然而,纳斯拉发现,她不需要坐等时机再谋改变,“我意识到我一直心系改变。”她说,“当下即可开始。”
纳斯拉的想法也是作者Habso Mohamud的心声。现年24岁的她曾是来自索马里的难民,有着与故事中的纳斯拉相似经历。在全美各地的读书会上,Habso与校园里的孩子们分享着纳斯拉和她自己的故事。
她想要的传递的信息清晰明了:“无论身处何地,有何遭遇,都不要自暴自弃,也不要放弃梦想。”
Habso的经历充满坎坷。在肯尼亚达达布难民营长大的她,小时候每天都要步行45分钟上学,有时她生活拮据到没钱买食物,忍饥挨饿地度过一天。即使如此,她也没有落下一堂课。
“我对教育的热爱恰是从我在难民营的日子里生发的。”Habso解释说,“那个时候,哪怕离家遥远,我也不愿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帮助下,2005年,Habso与父母和9个兄弟姐妹在美国重新定居。尽管当今全球被迫流离失所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有机会重新得到安置的难民数量却非常有限,据统计,2018年全球有120万难民需要重新安置,而实际的完成量只有55692名。
2005年仲夏,当Habso一家初到纽约时,“我觉得这里不是美国。”她回忆道,“我当时在想,这里难道不应该下雪吗?” 但当他们一家人最终在明尼苏达州北部定居下来时,她确实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得以“享受”雨雪天气——乃至到后来都习以为常了。
那时的Habso还只有10岁。对她来说,适应新环境并非易事。她常常感到紧张、失落。“在难民营的回忆始终挥之不去。”她说。12岁起,Habso开始接受长达6年的治疗,甚至为此住院了一段时间。
“我想像其他孩子那样。”她说,但是在她的社区,人们都耻于谈论精神问题。
通过讲述她的故事,Habso要向针对难民和精神疾患的刻板印象发起挑战。
“难民身份不该成为我们的负担。”Habso说,“我们应该尽可能给予他们机会,令他们重获新生,因为成为难民并非他们的选择。”
Habso的行动不光停留在书本上,她在社交媒体上或是通过电子邮件和和孩子们互动,亲自回答他们的回答,鼓励他们。
每一次作阅读分享,Habso都会模仿书中主人公纳斯拉的形象,在她的头巾上再加一条点缀着白色波尔卡圆点的红色大手帕。
最近一个寒冬的早上,在华盛顿地区的一所学校里,Habso站在大约20名11-12岁孩子们面前,大声朗读一本特大号精装书,如此观众便能更好地看到书里的插图。在前排,一位梳着金色马尾辫的小女孩Bridget在聚精会神地听着。
当读到第七页时,Habso停了下来让学生们自己大声朗读接下来的文字:“我们意味着改变。”
朗读会后,小Bridget噙着泪水,害羞的走近哈布索。欲言又止的她,紧紧地拥抱了Habso。
Habso与这个小女孩交谈起来,问起了她的梦想。Bridget说她想造出保护环境的发明,而与此同时,Habso在Bridget的《只需一个“同意”》的书上题写下:“致Bridget:你既聪明又坚强,你可以改变世界。——Hab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