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导演娜丁·拉巴基在贝鲁特街头发现了赞恩•阿尔•拉菲亚,他和家人在挪威有了新开始。
12岁的叙利亚难民赞恩•阿尔•拉菲亚几乎不会写自己的名字。黎巴嫩电影导演娜丁·拉巴基在贝鲁特街头发现了他,并让他出演她的新片《何以为家》。如今,赞恩和他的家人已经被重新安置到挪威。他们住在一所俯瞰大海的房子里,赞恩可以在森林里和驯鹿玩耍。
直到三个月前,赞恩的生活还和他在《何以为家》中扮演的角色有很多相似之处。《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位没有正式合法身份的黎巴嫩男孩一边为摆脱贫困和边缘化不断奋斗,一边帮助其他生活在贝鲁特贫民窟的流离失所者的故事。他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就像许多其他叙利亚难民一样。
这部电影被选为黎巴嫩201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参选电影,并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评审团大奖。本周,联合国难民署联合赞助了这部电影在纽约的一次放映。
从戛纳回来不久,赞恩一家就收到了一封来自联合国难民署的官方信件,通知他们将在挪威重新定居,这一过程始于2016年。
2018年8月,全家搬到了这个北欧国家。赞恩在纽约的电影放映会上讲述他如今的生活,因为还在倒时差,14岁的赞恩还有些昏昏欲睡。他说他和兄弟姐妹每天早早起床,赶8点的校车去上学。
“在第三个国家重新定居,过着这样的生活——这真的是一个新的开始,”电影导演拉巴基在放映期间说。“如果赞恩仍在过去的状况中生活,我认为他很有可能会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麻烦。”
2012年,赞恩和他的家人逃离深陷战火的叙利亚南部城市德拉,来到黎巴嫩。赞恩住在贝鲁特最贫穷的社区之一,无法上学,接触毒品和暴力。
拥有400万人口的黎巴嫩,目前已经收容了100万叙利亚难民。
“黎巴嫩的叙利亚难民危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拉巴基说,“你可以想象黎巴嫩社区的责任和负担有多大,他们也面临着自己的经济问题。”
世界上几乎90%的难民居住在发展中国家,他们往往生活在偏远或是服务不足、面临重大发展挑战的地区。
对黎巴嫩来说,这个挑战最明显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街头儿童的增加,包括黎巴嫩儿童和叙利亚儿童。
“他们在社会的边缘过着平行的生活,对我们来说,他们是无形的。”拉巴基谈到拍摄《何以为家》的灵感时说道。“当他们感到自己如此被忽视时,他们会想些什么?被整个社会所忽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想了解这些。”
拉巴基与非专业演员合作,其中四位是难民。他们拍摄了六个多月,以便能适应在镜头前表演。
妮内特·凯利解释说,在2011年至2015年叙利亚难民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黎巴嫩每周从邻国接收1万名难民。她在危机期间担任联合国难民署驻黎巴嫩代表,现在是难民署纽约办公室主管。
“我们需要帮助黎巴嫩控制前所未有的难民潮。” 凯利在放映会上说。“我们的方式是,我们不仅鼓励向难民提供援助,而且要帮助黎巴嫩的教育和医疗系统;这样我们不仅可以为难民提供支持,也可以为帮助难民的社区提供支持。”
重新安置是另一个解决办法,但目前全球只有1%的难民有这样的机会。
“目前,(重新安置的)机会很难得,但是当它真正发生时,你可以看到它如何改变了赞恩的生活。”凯利补充道。“谁不想成为这个故事的一部分呢。”
拉巴基强调重新安置给赞恩的生活带来了完全的转变。“我认为他真的值得这个机会。他是个奇迹男孩。他有无穷的潜力、能量和智慧。”
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本·斯蒂勒在介绍赞恩时,大力赞扬了他的表演:“他是我见过最好的电影演员之一。这真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这不是一部轻松的片子,”他补充道。“但它讲述的这个故事却是世界上正在发生的真人真事。”
和影院里许多人一样,拉巴基希望能有更多像赞恩这样的“快乐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