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少年赞恩•阿尔•拉菲亚在贝鲁特的童年经历使他成为了这部获奖电影的主角,也将他带到了戛纳和更远的地方。
现实生活中的赞恩和妹妹丽曼在贝鲁特的临时居所中。 © UNHCR/Sam Tarling
在无数明星、导演和其他电影业名人的掌声中,13岁的叙利亚难民赞恩•拉菲亚在电视摄像机镜头前害羞地微笑着,走上了挤满观众的戛纳电影节舞台。
“我感到不知所措,完全不知怎么办才好,”回忆起5月那个梦幻的夜晚,当他主演的电影《何以为家》(原名《迦百农》)获得了享有盛誉的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赞恩说“我从未见过观众起立鼓掌。这是最棒的部分。”
这一切都与他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作为一名叙利亚难民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直到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在街头发现了这位魅力十足、风趣幽默的少年,使他能演绎本片主角。
2012年,年仅七岁的赞恩和家人一起逃离叙利亚南部的达拉,前往黎巴嫩寻求安全庇护。他刚读完一年级,家乡的安全形势就恶化了。“我们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为了他的安全,他的母亲和我不得不牺牲他在学校的时间。我们本以为这一切只需要一年。” 赞恩的父亲,阿里•穆罕默德•阿尔•拉菲亚说道。
“当我看到赞恩的时候,我很清楚,他会成为我们的男主角。”
影片的主角和他同名,是一位住在贝鲁特最贫穷街区之一的无出生证明的男孩。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选择工作,而不能去学校。由于没有接受过正式的训练,赞恩只能凭借自己作为一名失学难民所经历的真实困境来诠释这个角色。
“这很艰难,”赞恩谈起他的流亡童年。在过去的六年里,他和父母以及三个兄弟姐妹一起睡在狭窄漏风的公寓。他们只有一张破旧的床垫。“我很想去上学。我记得我们来这里的第一天,我下楼去玩。我和一个孩子打架了。”
“当我看到赞恩的时候,我很清楚,他会成为我们的男主角。” 拉巴基说,“他的眼镜里有一种极度悲伤的神情。他也知道我们(在电影中)在说什么,这从他的眼睛里就能看出来。”
这位黎巴嫩导演知道,只选用非专业演员是一种冒险。但她说,这最终赋予了这部电影力量。“我的电影里没有演员。他们都在饰演自己的角色,自己的生活。他们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诠释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困境。”
拉巴基说,在拍摄过程中,赞恩多次即兴发挥,在剧本中加入自己的话。“赞恩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他却能把六个月的拍摄重担扛在自己瘦弱的肩膀上。他甚至加入了自己的表情、语言和动作——这一切对他来说是如此自然,让画面充满了力量”她说。
周四晚上,《何以为家》在贝鲁特举行了公开首映,展现了许多影响黎巴嫩人和难民的社会问题:童工、早婚、无国籍和贫困。黎巴嫩目前大约有97.6万名登记在册的叙利亚难民,其中一半以上是儿童,这使得黎巴嫩成为世界上人口占比最大的难民收容国。
“我会想念这里的兄弟姐妹,但在那里,我将能够去学校,学习阅读和写作。”
对赞恩来说,《何以为家》已经被黎巴嫩选为201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参评影片,今年晚些时候还有望进行一次世界媒体见面会,他出色的表演仍打动着人们的内心。
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帮助下,他们全家也被批准重新安置到挪威。这对赞恩全家是一个惊喜的鼓舞。
尽管在黎巴嫩的生活十分艰难,但离别并不轻松。在他们离开贝鲁特的前夕,一个炎热的夏夜,拉菲亚一家破旧的小公寓里挤满了家人、朋友和邻居,他们都来和赞恩一家道别。
赞恩的妹妹伊曼正在背诵一些挪威语,那是她在离开前和父母兄妹一起在贝鲁特的文化培训课程上学到的。赞恩那刻的心情却十分复杂。“我既高兴又伤心。我会想念这里的兄弟姐妹,但在那里,我将能够去学校,学习阅读和写作。”
赞恩和他的家人正在挪威适应着他们的新生活。赞恩有了一张床,他开始像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上学。“我们可以从窗户看到大海。我喜欢坐在海边,但是我不能在里面游泳,水太冷了!”赞恩说。
他们是全世界难民家庭中不到1%的幸运儿,有机会在第三国开始新生活。赞恩说也许有一天他会决定做一名全职演员,但现在,他很高兴终于实现了上学的梦想。